“修无修修”:修的时候也是无功用道,没有一个我在修道的思想存在,修而无修,证而无证,把一切执著都空了,连“空”也要把它空掉。
这是宣化上人讲的,这非常重要。
佛又讲了,“会者近尔”,你要是体会到了这些,你就明白了,你要是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会与道相近了,你处处用功都回向这个道,就像你明白这个道该怎么走了。你知道一念不生,万法庄严;你知道就是去念头,有念就是邪,无念就是正。我们处处往无念上修,往不修而修上修。我们知道一切修行都是空花的,但越是空花,我们越应该去修无修那个修,不是不修,我们是修无修那个修。
“会者近尔”,近到哪去了呢?近到快要见佛了,很快,速度突飞猛进。怎么才能近呢?就是没有所求。昨天我还和一位师父讲,他说:“关键的时候,念佛也不管用。”后来我告诉他一个方法,他说:“这个挺好。”关键在哪呢?就是没有所求心,都是一个“无”字。如果你念佛,你有所求,就不是真念佛。一到关键的时候,“阿弥陀佛赶紧来救我,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那心里:“你赶紧来救我,你赶紧来救我……”用有求的心去念佛,所以感应不大。
如果你用无求的心去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放下,这感应非常迅速。因为所有的佛法都是无为法,你修无为法,佛就现前;你不修无为法,佛就不现前。有人说:“我们有时候求也能求到,那佛怎么现前了?”你求是你求的,但是不修无为法,佛不现前。你求的心到一定真实的程度,而且你把所求的这个念头放下了,用那个无念求的时候,佛才现前。不然不是佛现前,是你有为法现前了。
他理解错了,他说:“我刚开始是有为法。”其实你不知道,你刚开始是那么求,求来求去,一看佛不现前,疲劳了,就“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有一句没一句还在那念,最后心里放下了。哎!这功夫,佛现前了。那些开悟的有很多都是那样。
以前讲过辟支佛,他们有的生在佛前、佛后,有的开悟就是修啊、修啊、修……怎么修?他观察事物(十二因缘)。因为不断地累,疲劳了,那天躺在大石头上面,一坐或是一躺下,“哎,天下……这些个太累了。”当时把念头一放下,哎?一下子开悟了!
有的人说:“不对啊,那虚云老和尚是听水杯落地开悟的,还有其他开悟的,他不是听那声开悟的吗?”你不知道,你正想着别的事呢,那水杯“咣”一打的时候,你原先打的那些妄想一下就断了,断了才开悟的。你有妄想,它能开悟吗?把你念头给空掉了,一下空掉了,这才开悟。
有的人就不是这么理解,“哦!是这个动静响叫他开悟的。”就满哪找动静,专门听动静,你听动静它也不开悟。而是妄想一来的时候,当时心里一空、一断,妄想当时断了,断了,离佛就近了。“会者近尔”,你要是能体会得,我们就会处处提起正念。平时一定要提起正念,这个很重要。
“迷者远乎”。“迷者”,好像在修,实际上离佛十万八千里,他修的是有为法。外道都是这样,看着弄得很紧张,又是这个那个,说:“在这个地方修不行了,我得换个地方,山西那有个洞,我得上那修去。”去了那个洞以后,“山西也不行,我得上陕西”,说得去什么什么山。陕西也不行,于是又跑到海南岛;最后海南岛也不行,跑到九华山;九华山不行,跑五台山;五台山也不行……
最后,跑来跑去,时间也到了,那你该走就走,走不了,你就托生去吧。那有什么办法?没什么办法。这就是迷者远乎,越迷越远,越迷就越在外面找。你不知道,修的是你那个心,修的是你那个念,你就在那里面修,就完事了。什么远近的,什么好和坏,你就看住当下那一念,这是重要的。
过去,佛问大家:“你们说生命在哪?”有的说:“生命在睡觉间。”就是睡这一宿觉,不知道明天还活不活。佛说:“你答得不对。”再问另一个,说:“你说生命在哪?”他说:“在吃饭之间。”就是吃完这顿饭,不知道能不能活着吃下顿饭。佛说:“你答得也不对。”后来问下一个,他说:“在呼吸之间。”佛说:“你这个人会道了。”
生命就在呼吸之间。所谓的呼吸之间,不是一呼一吸,是在一念之间。但这并不是我们这个念,这个念也是个粗念,但是生命就在这一念。修行修哪?就修这,你不如当下就把念头空掉。
什么是你的心?你当下空下来就是你的心,你还往哪找心去修行?满虚空寻找,“我的心在哪呢?”满哪去找,你找啥?这好那好的、这坏那坏的,哪都不如你这个心,就当下这一念,这才是你修行的根本目的。你走到天边也得修这个。不然你越走越远,反而说:“我得走远,我再修心行不行?”你想想:你都走了,已经被念头转了,你还怎么去修?已经修不了了。只要你一动弹,这个念头就没了,因为你动和这个念头是一致的,是一个东西,不是俩,它都是你那念头所起的作用。那说:“我怎么修这个念?”我就老实,不动弹,就是这么修这个念。
还有一个“言语道断”。谁能说一说,什么是言语道断?
弟子:一说话的时候就动念了,一动念,这道就没道了。言语也需要这个心动,心一动的时候道就没了。
说言语是心动的关系,是吧?一言语,道就断了。
弟子:说到这儿已经说到头了,至高无上的,这是言语道断,再没有比它更高的了。
弟子:一说话道心就断了。
弟子:一念不生是不是言语道断呢?
有的说一念不生就是言语道断了。
弟子:只要有言语,全是虚妄。
弟子:是不是说有言语那就是断道了?因为佛讲法四十九年,他说他一个字没讲,我是这样理解的。
大家都讲得不错,但是没从根本上去讲。在用功上讲,确实,你要是张口,妄想就生,你不张口,妄想也生,有所言说,就远离道了。佛说:“我说法四十九年,未说一字。有人说如来有所说法,即是谤佛。”就是说如来有所说法,都是谤佛。但你要是说如来没有法可讲,又走到断灭那地方了;你说有法可讲,那你就是谤佛。
所以说言语道断,佛法不是文字,也不是言语。道是无相的,是无为法,没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你有了言语,是什么原因?你就有了人,有了我,有了众生,有了寿者。因为你说话的目的是给别人讲,还没等说话,你刚想跟人说的时候,你的众生相就生起来了,你在有为法之中,你的心不是空的,已经有了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这些你都有了。你有了人相我相,哪来的佛呀?所以刚一张口便是错,众生相就生起来了,完全是六道里轮回的种子,所以与道就不相应喽!
什么叫与道不相应?看不见道了,道断了,割断的。是什么原因割断的?是因为你产生了迷妄、心动,产生了人相、我相、众生相,因为你觉得这个语言是要跟别人讲的。你就是没说话,实际上你的道已经断了,因为你动念了,何况你说出来,一说出来,离佛更远了。
那我们言什么呢?要言无言那个言,没有人、我、众生、寿者,我们心空了,知道我们的如来藏性不生不灭,我们说这个言。那这个是什么言呢?那就是我们的道。语言无有实际意义,但是如果有了道,语言就不是语言,是道。所以佛讲的大音,这是什么?是道,道是可以遍满虚空的。
所以说我们张口就错,为什么张口就错?因为我们心里有了众生相,所以一张口就错。你只要一张口,只要是心一动,就有了众生相,有了众生相必然是心动,所以说言语道断。
我们要利用这个言,应把我们的言变成道,由道变成言,我们说一句话都能放光动地,那你就是真言。我们都要讲无为法,说话要说柔和语言。平时说话的时候,别老说人家,挑人家不是,看见人家有点毛病了,就说:“你这地方怎么不对?”那说得心里可痛快了,那你离道肯定就远了。别说是无为法了,就是有为法里的善法都不是。这是讲的言语道断。
【释】“非物所拘”:不被物所拘束了,因为物也属于真如的本体。如果能会得所有的山河大地、森罗万象都是真如的本体,就不为物所拘。
这就讲了,虽然有物质,有物质不要紧,我把你空了,这正是我们修行的目的。你别断了,掉进断灭里就坏了。说:“这言语道断,得了,我一句话也不说了。”把嘴闭得紧紧的,像哑巴似的,那也不行,佛说那叫哑羊,那也是不行的,那也不可以的。我们应该知道怎么样不说而说,你还得教化众生呢,是不是?
另外,我们说善法,别老去揭人家面子,人家不好的时候,越是人多的时候,“你看看,那个事你怎么——”有些事都是背后讲的,你不能当面就去揭人家短,按世间说是多给人家留个面子,实际上是我们有慈悲心,有的事情都是背后讲的。
还要帮助人,而且帮助人都是心平气和的,“你看我这事儿说得对不对呀?你看你今天吃饭,你怎么东瞅一下,不知道你发现什么事了,你这一瞅呀,大家可能就不太理解了。”那语言得柔和,得问人家什么原因,你不问原因,“你吃饭怎么东张西望的?”他说了:“我那发现一个虫子,我怕他脚踩了。”
护持虫子的生命比不东张西望还要重要,所以他东张西望就变成了一种正确的行为了,是不是?所以我们得理解人,先问问什么原因。都说柔语,说柔和语言,互相轻声细语地说话,对别人要谦恭,不要伤害人家,要理解别人,特别是师兄弟之间、道友之间更得那样。但是我们如果作为被说者,还有一个虚心接受的问题,这都是很重要的。
所以说,你要是懂得所有的山河大地都是如来的本体,本来没生没灭过,那你就不被物所拘。
相是虚妄的,这你还得知道。但你不能把“相”当成一种手段去说一些大话,那也是不应该的。“我批评你,是如来教化你。”那不行,你说恶话也是如来说恶话?那都不行。你心里不干净、不清净,你没有达到那个程度。就是说,我们要实语、如语、说老实话,那才行。特别是山河大地、森罗万象,如果你明了,知道都是如来的本体……那怎么才能明白是如来的本体?谁讲一讲,你说。
弟子:说不好。
说不好啊!行,就怕你不懂,说不好不要紧,这是语言的问题,就怕不懂。
弟子:因为整个宇宙、山河大地全是如来的自心,如来自心就是我们的自性,它跟我们是一体的。
那怎么样才能知道是如来的本体?
弟子:因为整个山河大地都是从我们妄想所生,若没有妄想,山河大地里边就是如来。
好,答得挺好。山河大地都是我们的妄想,把妄想灭了,那就是我们如来的本体。
你别说:“这山河大地、森罗万象都是如来的本体,哎呀,我的这个大山好,我又增加个本体,明天我再弄个大山,又是个本体……”一点点不断地增加本体去了。那就坏了,你反而著相了。你应该知道,一切的万象都是虚幻的,你只要是能认识到,能把它空掉,那就会得到如来的本体,就不为物所拘。因为一切物都是妄想,所以我们别贪著物。如果师父告诉你们不让你摸钱,你去摸;不让你多吃饭——两顿饭、三顿饭你也去吃……你要是动这些东西,就被物所拘、被物所转,所以说这是不行的。
“差之毫厘”,就是有差距了,差多少呢?一毫。你说什么叫毫?
弟子:就是十分的微细,很细很细的。
细到什么程度?
弟子:就像一个微尘、一张纸。
他说像一张纸,一张纸也是粗的。
这个毫有几种解法,有一种将头发叫毫,非常微细,细到头发丝那么细。还有一个是一丝,还有最小的丝,有时候甚至连你眼睛都看不见,比如蜘蛛丝,它要是不拴东西,你都看不着这个丝的存在。还有比这细的,现在发现更细的东西,都用显微镜去放才能发现的。不管从哪个角度,只要发现有一丝、有一毫的东西,“失之须臾”,马上就失去了,一瞬间就没了。
就像这水似的,这里有个缝,虽然它很微小,当你装不点水它还能存在,当你在上面搁一吨压力,这口子“哗”就开了。有点洞它就漏水了,就像一个高压仓似的,你这里有一点缝隙,马上就漏掉了。而我们的妄想也是这样,修行,如果你差一丝一毫,其实马上就会失去,就很快,很短的时间你就失道了。
所以说,修行中必须控制你的妄想。控制妄想,首先从你的各种行为去控制,特别是淫欲心和妄想的活动。你说“我没有淫欲心”,你有其它妄想也是不行的。当你功夫修到一定程度,就像一个圆满的气球似的,你拿个针尖给它扎个洞,它也会把气漏掉的,比那还快!你就连喊带叫都不好使,你攥拳头、你咬牙、你瞪眼睛,说“我不睡觉”,你把整个身体都收缩在一起,也控制不了那个漏洞,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你喊谁呀?你喊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或阿弥陀佛,都不好使,喊谁都不好使。
为什么不好使?因为你不是真喊,你是用有求之心去喊的,因为你平时不用功,这个时候去喊也不是真喊,平时你都不按照佛说的去做,这时候你临时抱佛脚,那好使吗?平时得努力去做,你得做老实,淫欲心别起,别起妄想,别和大家去斗气,别和大家有什么想法,别自私,别自利,别老想。你想的东西都是虚妄的,你觉得今天占了便宜,语言上占了便宜,其实是吃亏。
就像苏东坡和佛印在一起,佛印说他像一尊佛,他说佛印像牛粪,他妹妹就说:“因为你心里有牛粪,所以嘴上才说出来牛粪。”这一句话说完,他心里种下一个牛粪,那就是他的漏洞,它已经在心里。你觉得在语言上占了便宜,实际上你心里开了个大口子,将来你修道就从这地方漏下去,还有谤僧的行为,是不是?那还了得?
你觉得你们俩的关系好,你和僧人近了,你近是近,是学法这个近,如果你觉得可以从文化或从哪个角度说僧人,说完就有因果,那就谤僧。别说你们是一个朋友关系,就是父母关系也是不允许的,谁都不允许,谁也不能诽谤三宝的。所以文人有时候嘴不好,就在这块。熊人(欺负人的意思),你现在熊错了,我跟你说,那就坏了!他不知道这里的厉害。就像那个大臣似的,成天伴着君,伴君如伴虎,你跟他打交道也是那样,一句话不谨慎就堕落。
“失之须臾”,就很快、很短的时间,须臾就代表时间,一刹那就给漏掉了。我们就是这样,有时候刚修点儿禅定功夫,刚有点境界要现前的时候,还没等到一秒钟,“扑哧”一下没了,找也找不着了。我们为什么修不到?就是漏洞太多了,不是我们不修,漏洞太多。
漏洞太多是什么原因?不持戒、不守戒,你不守戒就是漏洞,你往哪跑?你觉得吃三顿饭、两顿饭好,你只要吃了,离道就远了。三顿饭,那是违犯佛制。那吃两顿饭,赵州和尚说“二时用餐是杂用心”。那心也是杂的。别说二时用餐,就一顿饭,你贪吃都是不行的,是不是?吃完饭你品品嘴,品品牙缝里那食渣,那也是不行的,那都是漏洞。
吃饭时你起心动念,吧嗒嘴,“哎呀,真香!”你起那念,那都是漏洞。有个香味,你都得控制它,“可别想啊,千万别想到甜……”那就得控制它,不能让它占到主导地位,“哎呀,这个香,这个甜。”甜完了,吃下一个,“哎,这怎么不甜了呢?”你要是做那想法,我跟你说,吃一顿饭也是漏洞,何况两顿三顿,还想得道?这个大漏洞就在那搁着呢!所以说不能这样,一丝一毫、一点儿妄想都不能打的,打一个妄想就是个漏洞,动一念也就是个漏洞。
我们要把自己的执著破了,才能到这种境界,就是山河大地、森罗万象都是真如的本体。你把执著破了,把“我”放下,能说和所说都要放下,“能所”二字都放下、破了,这才会入流亡所,入流亡所才会证道。
《弥陀经》就讲了,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那就是指这个境界。禅宗大德讲得更狠,你在这二三四天,如果不动念,你就会证道。如果不证道,我甘愿替你下地狱去。就是这样。
我们知道这个念头本来就是一个不正确的东西,是个妄想的变化。“有念就是邪”,这句话很重要。一个想法转不开的时候,它是对呀?是错呀?又不能空的时候,正念提不起来的时候,就用这句话,一下子就可以破你那种执著——有念就邪。
原先有的人说:“哎呀,我这事太正确了,这事正符合佛法,和经书说的一样。那经书说的意义和我想的简直是天衣无缝似的,越想越对。”越想越对呢,烦恼还去不掉,越想越生气,究竟对还是不对?你用这句话一破就破掉了:有念就是邪。“哦,这个还不是究竟,还是一种妄想,还是一种邪念。”当时一空,正符合佛法。所以说,我们应该特别记住这句话。特别是在修行中,不管你是参禅、念佛,它最后都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这个非常好,大家应该进一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