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我认为结果比过程更重要!你要是不要结果,你要过程干什么!
乙:我认为过程比结果重要!虽然你没有到达目标,但你过程中得到的体会、成长是很重要的。
丙:我认为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我们做什么事都要重视过程,在过程中努力了,结果往往不会坏到那里去!
丁:我认为结果比过程更重要,因为一个人重视结果了,即使第一次失败了,但还有第二次,第三次.......重视结果可以让一个人不断的去追求、体验、尝试!让人活下去的不是回忆,而是梦想!
你认为呢!
放了一个多月的假,可算是吃够、玩够了。然而,也就是因为吃够了、玩够了,开学到现在快一个星期,状态一直没有调节过来。特别是早上,由于在家每天早上差不多要睡到九点,然而现在在学校,要是早上一二节有课的话,七点就得起床,然后匆匆忙忙的刷牙、洗脸.......搞了差不多二十分钟才能离开宿舍,然后奔向食堂,快速的吃完早上后(有时起床太晚就不吃咯,相信有同例的),差不多走八分钟就可以到教室了,虽然这样的程序已经是持续了一年半,但这几天还是很难调节过来。特别是第一天早上去上课的时候,洗完脸后眼睛张不开,有点晕晕欲睡的感觉。上课的时候,很难集中精神,就是好不容易集中了一小会儿的精神,可一下子就分散,一个星期来没有好好的听过一节课,所以我得好好的调节一下子才行,这种状态可是不行的,不能让它持续下去,但我也清楚,这是需要时间,因为任何一件事务从一个状态到另外一个状态的转变是需要时间的,相信自己能尽快改变假期的生活方式,尽快的转入到学习上来!
然而,在这个没怎么认真听课的星期里,我却发现一位相当有趣的老师,他教我们《财政学》,是一位教授,似乎很博学,但让我觉得他特别是我发现他竟然能一直站着讲课,虽然旁边放着一张椅子,但他还是“坚持”站着,这在大学里可是很少见的!至少在我过去一年半的大学课堂里,我还没有发现那一位讲师或教授是这样讲课的!如今可算是见识到了,然而,今天上他第二次课的时候,又发现他的几个有趣之处,讲课的时候不仅站着,还时刻保持着微笑,手经常的挥动,而且几乎不说专有名字,这与他给我似乎很博学的印象产生了很大的反差,但这也有一个好处,让我更容易的提起精神来,而且也不会那么容易疲劳。幽默有趣总是来自于矛盾的嘛!正因为这一点,我对他印象深刻,有趣!呵呵....你试想一下,在一个能坐下300多人的、感觉很空旷的课室(由于我经常坐得比较靠后,对课室的一切感知也比较清楚,所以这种感觉也比较明显),一位教授一直站着给你讲课,而且时不时的给你来一个微笑,再加上手时不时的挥动,而且很少讲专业术语(他似乎在想),而且有时得学生提醒一下,然后他再表达出来(这是更是经常微笑),你能不也跟着笑一笑吗?呵呵.......(反正上他的这两次课我感觉他还是比较有趣的!)
最后,提醒自已赶紧调节好状态来!但还要时间,希望不要太长。
对一个人的判断,主要依据他的行为,在佛罗里德眼中不外乎就只有四种人,“有罪之人”、“凡夫俗子”“精神病人”“道岸伟人”。
他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来自于人本身无意识的动机和内心的冲动。对于人的这种动机与内心的冲动,若人以直接的形式发泄出来,从而违背了道德和法律,那么他就是“有最之人”;若他以选择的形式发泄出来,选择合适的地点、时间等,从而不违背道德和法律,那么他就是”凡夫俗子“;若他不发泄出来,压抑在心理,久而久之,他就是一个”精神病人“;若他能将这种无意识的动机与内心的冲动转化成人生前进的动力,并且顺应道德与法律,也就是说不违背道德与法律,那么他就是”到岸伟人“。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我们到底该属于哪一种人?我认为,从数量上区分,我们可以把社会上的人分成这么三类:第一:大部分的凡夫俗子和大部分不同程度的精神病人;第二:少数的有罪之人;第三:极少数的到岸伟人。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将社会上的人区分成这四种人的标准是看他们这种无意识的动机与内心冲动发泄出来后是否违背了社会道德和国家法律。有罪之人就是他们以一种与社会道德和国家法律相违背的方式(直接方式)来表达他们这种无意识的动机与内心冲动,这种方式有强奸、抢劫、乱伦等,幸好,这种人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中只占少数,大部分的人都比较理性,有选择的发泄他们这种无意识的动机与内心冲动,以致社会不会太乱。而这里的选择有两种解释,一是选择发泄,而这种发泄的选择是侧重于选择发泄的境况,例如发泄的方式啊、地点啊、时间啊、对象啊等等;另一种是干脆选择不发泄,压抑在心理,最终成为精神病人。但在选择发泄还是不发泄的过程中,人们已经是不同程度压抑了自己的动机与内心的冲动,所以说社会上的人大部分都是属于“凡夫俗子”加上不同程度的“精神病人”。接下来,我们要谈的就是“到岸伟人”了,也是我们谈论的重点。我们通常说,伟人之所以为伟人,就是他和别人有不同之处。这句话看起来像是废话,但它却点中了要害,我认为,这里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看问题的眼光不同。因为当人们在考虑要不要发泄和该以何种反式发泄的时候,伟人却在思考,我如何将其转化为我人生前进的动力,因为他深刻的认识到,对于这种无意识的动机与内心的冲动,压抑在心理久而久之就会成为心理疾病,不利于人格潜力的发展,而且,考虑要不要发泄是一个比较短暂的行为,眼光短浅,只能解决当前的问题,这是凡夫俗子的行为,我们更需要考虑的是怎么将其转化成人生前进的动力,既发泄了欲望又有利于将来人生的发展,实现人生目标。这才是伟人应该做的事!
然而,对于怎么转化的问题,我认为我们应该解决三个问题,一是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二是你的动机与欲望是什么;三是你该怎么做。
最后,希望自己能时刻认清自已的角色,知道自已应该怎么做,更因为角色就是人格。
常言道“了解他人难,了解自已更难“。
生活中许许多多不解,人与人之间沟通障碍多是由于人们相互之间的不理解引起的!我们不说我们能够很准确的理解每个人心理到底在想什么,但假如我们能够懂得大众心理是怎么运作的,也就是说人们心理的一般运作方式我们能够得以正确的认识,相信我们能够大大减少生活中许许多多误解!下面就介绍一下人们常用的17种心理防御机制方式!以便我们一起学习当人们遇到挫折与障碍时人的心理是如何防御的!
1.否定心理 对于某些事件,假如我们承认它,就会给我带来焦虑与不安,所以人们为了维护自身尊严以及寻求一种心灵上的宁静,他会选择与事实相反的方向回答,是一种最简单、最原始的心理防卫机制。
2.歪曲心理 对于某些事件,假如我们承认它,就会给我带来焦虑与不安,所以人们为了维护自身尊严以及寻求一种心灵上的宁静,他就会选择对事实进行歪曲.
3.外射心理 对于一些不愉快的情绪、自已不愿意接受的现象,有些人就会选择向外投射到他人身上的心理防御方式。就像一个小孩子打了别人却说别人打他,还有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你不看我怎么知道我看你也是符合这样的一种心理(我们都知道假如一个人老是盯着你,心里上是会感到不安的)。
4.内射心理 这种心理所说的是环境对人的影响,就像我们要了解一个人的性格、以后的发展,看他以上三代准是没有错,其实这讲的就是家庭对一个孩子成长的影响。
5.退行心理 当一个人遇到不愉快的事或挫折或应激时,他会选择退出的方式。
6.幻想心理 指一个人对自已要得到或不能得到的事务存在幻想,幻想他已经得到了,这是一种心理的安慰,适当的运用是好的,但过分的运用幻想是一件比较痛苦的事情,因为他会与现实产生强烈的对比,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疾病。
7.潜抑心理 指对一件自已想发生而现在又不能发生的事情,把它压抑在心理,延后其发生的时间。
8.隔离心理 指将一件事情中对自已会造成不安、焦虑的那一部分掩藏起来。假如你打伤了一个人,而且你将他送回医院,也许你对别人说就说你将他送去医院而掩藏了打伤这一部分。
9.转移心理 一个人将自已强烈的情绪与冲动转移到其它人身上,也就是我平时所说的发泄,找替罪羔羊。
10.反向心理 这与否定心理相似,指一个人在潜意识上将自已发生的不满情绪和欲望以及冲动向意识中相反方向选择。假如当你拿了苹果,而父母寻求苹果的下落时,说自已没拿。
11.抵消心理 这与外射心理相似,以某种象征性的事物来抵消抵御一个人的真实感情。就像我们父母小时候安慰我们一样,当我们撞到了桌子,他们就会以指责桌子的方式来解决我们心中的不满情绪。
12.补偿心理 指一个人由于在生活中产生某种偏差而力求补偿的心理,这也是生理上有缺陷夫妻俩很难在一起的原因。但这种心理运用得好对一个人的发展是有很大帮助的,因为一个人缺陷越大,自卑感就越大,力求补偿的动力就越大,在事业上的成就将会更大。
13.合理化心理 对一件事情的发生总寻求自已心理上的安慰(无意识地用一种通过似乎有理的解释或实际上站不住脚的理由来为其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或动机辩护,以使其在心理上可以接受),就像看到一个人很成功的完成一件事,而另一个人就会说:“其实这件事其实我也可以,但只是我不做。”但其实这是自负心理的一种表现。同样,运用得好也是让一个人在心理上有很大安慰的。虐待儿童说成教育。
14.压抑心理 一个人要做一件事,但这件事是社会道德、宗教所不允许的,那么它会不知不觉被压制到潜意识中,是很基本的心理防御机制反式。
15.升华心理 将社会所不能接受的能量转换成建设性的能量,寻求心理上的安宁。将愤怒的心理转换成竞技场上的搏斗。
16.利他心理 就像你喜欢小孩子一样,你可以去幼儿园当教师,既可以很小孩在一起,满足自己的欲望,又可以帮助别人照顾小孩,利人利己。
17.幽默心理 对一件人们不愿意接受的事情,以幽默的方式将其化解。就想一个丈夫晚归了,妻子很生气,丈夫就可以很孩子气的方式承认并取悦妻子以化解紧张的气氛,比较幽默。但这样子得很重视注意场合,假如上司向你发脾气,你也想以这种幽默的反式来解决,那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其中,转移、升华、幽默心理是计较成熟的心理反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