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自然界是由多种不同的基本元素组合而成,人的思维世界也是由一些可以认识的“元素”构成的。在美国学者莫提默  艾德勒看来,在人类思想演变史中的一些共通的延续的问题则充当了这样的“元素”,即他所说的“大观念”。
艾德勒从人类经常思考的对象中挑选出了几十个观念,以期构建西方思想的基本主题框架。这些观念包括了诸如真理 自由 善恶 正义等传统经典的问题,也包括了上帝 宗教领域的观念,甚至还对如何看电视和阅读一本书发表了见解。这种看似抽象高深的谈话,貌似学术媚俗的书籍,实则是人类思想的词典。但是如同玻璃碎片一样,分散时,它们各自反射着人类思想的不同光芒,而当它们组合起来,它们就成了一整个映射人类完整形象的镜子了。艾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是哲学家,都能成为哲学家,这使得他走向了电视讲授“大观念”,并在教育界极力倡导通识教育。他采用先贤苏格拉底和孔子谈话交流的传教方式,自由地跟观众交换共享彼此的思想。在传播的过程中,思想因碰撞而闪烁着迷人的火花,而且不断增值。它借助于人的头脑持续展现无穷的活力,随意而至,轻松活泼。艾德勒主张提供给学生经典著作,以便普及“大观念”思维,且在职业教育和专门教育之前应当提供给所有人全面的基础教育,帮助人们建立完整的有机的思维认识体系。然而美国是实用主义的天堂,其风头渐衰于约翰 杜威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
《大观念》正是根据他的电视谈话集结而成,囊括了一些基本的思想母题。这些观念如同星空中的点点星辰,肉眼看到的虽然永远都是那么小得不起眼,可是真实的它们则庞大无比,重要无比;又如同绘画中的线条 光线 视角,既可以精心组合成一板一眼的古典油画,又可以变幻成貌似随意泼洒的抽象派,而实质上永远都是由那么几个几乎可以数得清的“元素”构成的。
这样分门别类的讲述不禁让人想起了纪伯伦的《先知》,一本薄薄的散文诗集。在那里,纪伯伦用极其优美而富有诗意的笔调倾述了他对善良 美丽 自然和人生的炽爱。爱,友谊,祈祷,饮食,孩子,死亡等等话题在诗人的笔下流畅轻柔地拥人入怀,浸润人心。如果说《大观念》是理性的高山,《先知》则是感性的温风,它们各自分别却又不某而合地将思维的碎片粘合在一起,呈现出人类可以反思的影像。
“大观念”既可以大开大合舞枪弄棒地讲,还可以小家碧玉地细语低诉。不管是小观念还是大观念,总会有人们抬头仰望星空对着微小的它们产生兴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