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这个消费高速膨胀的社会,我们有了越来越多提高效率和提供方便的工具,越来越多可供炫耀的奢侈品迅速转而成为日常用品,越来越多的选择和越来越快被人追随后忘掉的潮流,拥有应该是一种幸福。我们拥有的一切理应让我们过得更轻松、更自由,而我们却被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挤压得无所适从。正如梭罗在150年前所说的那样:“看啊!人类已经成为他们的工具的工具了。”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提倡要过一种简单的生活。有人说:简单就是给一件东西更多的爱,而不是爱更多的东西。也有的人说,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提倡过一种简单的生活,这本身就是一种奢侈。对于简单生活,你是怎样理解的呢?nvocc

    简单生活,是一种奢侈吗?

    简单就是给一件东西更多的爱,而不是爱更多的东西。

    爱更多的东西,是消费;给一件东西更多的爱,是创造!越是创造着,就越是简单着,并且快乐着。

    唯创造者才能“简单”

     文-吴志翔

    有人理解的“简单生活”是这样的:乘着游轮到公海上停泊,躺在甲板上晒太阳,看星星,不着一丝一缕。如此这般的“简单”就成为越来越奢侈的东西,是更多人可望不可即的上流社会时尚。吃厌了龙虾鱼翅的人想吃点野菜,厌倦了繁缛虚荣的人想回归到简朴。“简单”日益成为一个推广消费的概念。现代社会的悖谬性已越来越突出:忙碌着四处去“休閒”;紧张着跑出去“放松”;精心地追求着“简单”,昂贵地寻找着“简朴”。

    何以如此?“简单生活”真的是这么一回事儿吗?是什么垅断了它的阐释权?答案其实非常“简单”:是消费主义的生活逻辑,它总是努力地要把每个人内心的价值感转移到对更多更新东西的占有之上,即使有时候“占有”的只是一种广告话语所培植出来的“感觉”。消费社会一定会鼓动人们去“爱更多的东西”,去爱实体,去爱品牌,去爱一种满足身份幻觉的想像。人被莫名的力量推着走,如果不那样去爱人人都渴望的东西,如果得不到足够的自我肯定,那他就会产生无能感、挫败感,甚至贫困感。这样也就使今天许多人都患上了“感觉残疾”。

    那么摆脱了专断的消费话语笼罩的“高品质简单主义”,真正具有积极价值的“简单”又是什么呢?难道生活越是低质量、越是凡庸、越是单调就越呈现“简单之美”吗?每天上班挣一份口粮,看看电视翻翻报纸,打打麻将喝点小酒,昏昏沉沉度过充满惰性的时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毫无焦虑地迎来自己人生的暮年,是这样吗?当然不是。因为“简单”绝非潦草地打发生命,而恰恰是要让生命绽放出更美的花朵。无意被求新骛奇的消费浪潮裹挟的人,不想在多多益善的欲望泥潭里打磙的人,是认为有更值得自己托付激情的东西,有更能满足自己价值成就感的事情,他专一,是因为有更大的野心和抱负。爱更多的东西,是消费;给一件东西更多的爱,是创造!消费其实是占有,创造者所有的才是爱。越是创造着,就越是简单着,并且快乐着。

    唯创造者才能简单,也惟简单者才能创造。而这样的人,无一例外都是智慧者。

    爱因斯坦穿着随便,嘲笑安逸和享乐是“猪栏的理想”,认为虚荣和奢侈的生活可鄙且毫无价值,他唯一尊重的是劳动和创造,强烈向往的是简朴的生活。张中行着作等身,85岁才住进一套普通三居室,屋里极简陋,甚至没有装修。也是刚辞世的科学家王选,贡献可谓大矣,声誉可谓隆矣,钱也可谓不少矣,但他很少到外面吃饭,一张纸两面用。钱鐘书、杨绛夫妇,拒绝各路访客,对钱无甚兴趣,只是孜孜读书治学,只要有书,一个窝棚也胜过宫殿。所有这些人,生活简单,精神上富足,谁敢说他们的生活没有“品质”?

    给一件东西更多的爱,那“一件东西”吸附了几乎所有的能量和热情,对别的东西自然也就提不起兴趣,拥有再多也不见得快乐。这跟爱情是一回事儿。爱情不是攻城略地,不是“搞定”越多爱越丰盛,而完全可能相反,因为那只是对身体和感情的消费罢了。

    创造者更是自由的。这一方面是因为把更多的爱投放于一件东西、一件事情,也就会逐渐地克服那外在事物的异己性,而找到自在感,获得自由感,“疱丁解牛”是最现成的例子。哲学家奥伊肯说过,生活要有意义,自由必不可少,否则生活就不完全属于我们自己,而只是“一种被指派的生活”,始终体验着“半异己的经验”。人只有在简单中才能获得安身立命的所在,人总是在创造时体会着最踏实、最自如的感觉。另一方面,专注一事一物,无暇旁顾,也就自然做到了“不役于物”,超越了现实中许多的羁绊,得到的当然是自由感。想想看,有多少人体验着追不上潮流的焦虑,感受着得不到“更多更好”的煎熬,还有诸多选择上患得患失的懊恼,“腰缠十万贯”,还想“骑鹤下扬州”。

    给一件东西更多的爱,不但成全那事物,也将成就自身,能使自我丰富并且强大起来。创造者朴素而诚恳,有寄托,有方向,他们的自信无与伦比。然而,爱更多的东西,渴望愈来愈升级的消费,自我就如同风中芦苇,在消费时尚的乱流中起伏不定,个性也往往被繁多、拥挤的物性所消蚀,甚至吞没。因此,“简单”的美学风致,来自创造品格。

    在我看来,复杂只是事物的表象,简单才是事物的本质。而我们最宜追求的是心存大境界,从复杂着手,往简单靠拢,如此,人生才不至于活得太累。

    简单是美   文-张末

    把简单的事情不遗余力搞复杂,再把复杂的事情苦心孤诣变简单,古今中外,人同此好,似乎概莫能外。

    比如,从甲骨文、小篆到繁体、简体,汉字的字体演化经历了漫长的删繁就简过程,并从中创造了博大的文化与灿烂的文明。这是老祖宗的智慧与高明。今日之日,我们的表达与书写却并没有因此变得简单、有效,反而越来越复杂、叵测。从日记到博客,从报纸到网络,从电视到视频,从手机到Email、QQ、MSN……我们穷尽一切手段,占用一切信息,自话自语,喋喋不休,废话一箩筐,仍在那里为一个所谓的“话语表达”而词不达意,当真是麻烦!

    比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孔夫子几千年前就大力提倡美食主义,对太太三令五申“不得其酱不食,割不正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所谓“脍不厌细”,“脍”即细切的鱼、肉。《酉阳杂俎俎物草》有一“段子”:“进士段硕常识南孝廉者,善斫脍,薄丝缕,轻可吹起。”这位南孝廉斫的就是生鱼片,而这种吃法最早见诸《诗经经小雅雅六月》:“饮御诸友,鱉脍锂”,脍鲤指的就是生鲤鱼片,比起今天的日本鱼生已不知早了多少年代!老先生在饮食方面如此地不厌其烦,有意思的是他老人家的学生却在大玩特玩“一箪食、一瓢饮”的简单情怀,名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骨子里弥漫着野心家的自虐式抱负。而此前着名的独裁者商纣王,“好酒淫乐”,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然后让一群男男女女裸奔游戏,为长夜饮。此举极其原始、简单,却是腐败、粗俗到了极点。

    林语堂引用过一篇《独裁者不饮酒》的文章,说:“希特勒不食肉,不饮酒,不吸烟。他在这种闷人的美德之外,再加上更进一步,更可着称的克欲德行。墨索里尼在饮食方面较像一匹马。但他用了坚强不屈的勇气屏绝酵酒,而不过偶尔喝一杯淡酒──只要是不足以妨碍他征服一个民族的国家大计的就是了。斯大林很俭朴地住在一所三间房的公寓屋子中,衣着朴素,食品粗砺,吃起白兰地来,只如鉴赏家般沾唇尝尝而已。”历史就是如此地吊诡:恰是这些生活简单、严肃有节的模范,却在绞尽脑汁地行使着令人毛骨悚然的暴虐行为。相反,倒是那些真正的中国绅士,对于吃吃喝喝的事情,从来都是相当地不怕麻烦,看来也只有民才能以食为天。比如,他们喝酒要讲究气场,“漫饮宜舒,放饮宜雅,病饮宜小,愁饮宜醉,春饮宜庭,夏饮宜郊,秋饮宜舟,冬饮宜室,夜饮宜月”,全然不似今日之饭局,喝酒“一口闷”,又是“深水炸弹”,又是“三中全会”,胡吃海塞,铺张浪费,直至整出几个“三高人士”。

    再比如西方油画,向来在层层涂抹、五彩斑斓中追求效果,繁之又繁,诡谲而深沉。中国绘画,繁者如鼻烟壶里的“内画”,极致到了可怕的地步;简者则如水墨写意,一笔、一砚、一纸,挥毫点染间气象万千。今人吴冠中的画更是简化到了点与线的组合,一样地神灵活现,动人心魄。

    又比如,每个文学青年为赋新词强说愁时,都恨不得“文章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语不惊人死不休,至于“生吞海德格,活剥马尔克”,自然也不在话下。倒是随着年龄渐长,世事通透,人情练达,才发现用最简单的话说出最深刻的道理,那才是真的境界。这就和练武一样,套路再复杂,练外不练内,花哨不顶用,而真正的高手,却是飞花摘叶,举手投足间就藏有极大的杀伤力。

    ──究其实,上述种种,从简单到复杂也好,从复杂到简单也罢,其间隐含的做人的心态最为关键。心机复杂者,遇事多爱往复杂里想;心地简单者,做事总爱朝单纯处出发。于是,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面对,出现了不同的结局。有些人,人为物役,终生在纷纭复杂、包罗万象的世态中挣扎,隐藏自己或夸大自己,搞得自己非常之苦非常之妖;有的人,物为我用,溺水三千取一瓢饮,虽千万人吾往矣,活得率真性灵大气磅礡,境界真的是不一样。

    又所谓“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一篇朴素动人的短文,往往是作者苦心经营、深入浅出所致。一桌10分鐘可以吃光的美食,可能是厨师花了3个小时精心烹制……在我看来,复杂只是事物的表象,简单才是事物的本质,而我们最宜追求的是心存大境界,从复杂着手,往简单靠拢,如此,人生才不至于活得太累。

    打个比方,没钱,天天吃馒头、咸菜,简单,但了无生趣;钱多,天天鱼翅、燕窝伺候,复杂,却同样了无生趣。最相宜的是,物为我用,各取所需,台面上我可以谈笑风生指点鱼翅、燕窝,倒霉时自己也能面对馒头、咸菜,安之若素处之泰然。食物是用来管温饱和营养的,不是用来炫耀、攀比的。同理,我们的衣食住行是用来服务各自人生的,而不是要成为人生的累赘和痛苦。如此一来,我们就十分好理解,为什么有的人家产万贯而不快乐,有的人身无分文而开怀大笑。说到底,现代生活为我们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物质文明,却并不一定能有效解决我们的精神生活,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究竟如何相处才算和谐,“简单是美”或许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参照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