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评价这部电影给了狄更斯的这么一句话: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男主人公夏尔洛是个摩登时代大工厂的一个流水线工人,一天到晚神经质般的重复着同样的工作。连上厕所甚至抽根烟的时间也被剥夺了,不仅是他,车间里的每一个工人都是如此。只要机器运转,人放佛也就变成了机器,在这样近乎疯狂地工作环境下,主人公的一切疯狂举动也就不足为奇了:把人的鼻子也当做了流水线上的铆,见到女人屁股上的纽扣也要用扳手拧紧…… 工业社会与人性的冲突,资本家对工人的压榨,经济危机对失业工人带来的痛苦,被卓别林写在了《摩登时代》中的夏尔洛悲戚惊恐的脸上。
影片从头到尾都夹杂着一种幽默,这种幽默是区别于单纯的逗乐,而是黑色幽默,它来自对生活痛苦的理解,对荒谬的戏谑,他的喜剧往往有着浓重的悲剧色彩,体现在工人对于社会现状的不满又无能为力、警察的暴力、底层人民的贫穷饥饿等等。但不能说影片完全被悲剧氛围所笼罩,片中也有欢愉、有甜蜜。后来,夏尔洛遇到了同样是流浪者的女主角,在一系列奇遇后,女主角爱上了夏尔洛,并且找到了自己的小天地——破旧的小木屋,这短暂的同居生活对于他们来说是甜蜜的幸福的。然而这种甜蜜是稍纵即逝的,在影片的最后,他俩又踏入的逃亡之路,虽然这时候屏幕上出现了“黎明”二字,而这种愿望是渺茫的、仅仅是一个幻影。
影片是1936年拍摄的,在当今社会依然能看到当时的荒谬,这种荒谬也许是永恒的,世世代代都无法解决的难题。许许多多的人也像夏尔洛一样机械般的忙碌工作,仅仅是为了混口饭。许多人也像资本家一样吃人,也许他们还不是资本家,仅仅就是你身边的朋友。
想想你身边是否有很多鲁迅多说的这种人“见了狼像羊,见了羊像狼”,欺软怕硬,吃里扒外,无事生非。对上如羊,对下如狼。很多人不懂得感恩也就罢了,可是还要害人,仔细想想,归根结底还是时代造成的,这个时代造就了很多善良的人,同时也造就多卑鄙的人,时代带来了无数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无数深渊。
就像电影《活着》带给我们对永恒命运的反思一样:生命中布满泥淖和残酷,人只能屈从于命运和时代的荒诞,只要尽力地为自己活着就足够了,“活着”成为生命的终极意义,个体的挣扎和智巧最终都是徒劳的。当然《活着》是一种悲凉而沉重的生命之道,不是任何人都要屈从时代。
但是,罗曼罗兰说过“凡事挣扎过来的人都是真金不怕火的,任何幻灭都不能动摇他们的信仰:因为他们一开始就知道信仰之路和幸福之路全然不同,而他们是不能选择的,只有往这条路走,别的都是死路。这样的自信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养成的。你决不能以此期待那些十五岁左右的孩子。在得到这个信念之前,先得受尽悲痛,流尽眼泪。”
写到这里,突然明白,当今的时代还是比70年前文明开化的多,时代的大环境是无法改变的,追求真善美的理想却是可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