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影片吸引主要基于两点,一是连姆·尼森,当年看《辛德勒的名单》的时候就在想,这样的个头儿不拍动作片可惜了;二是此片在德国取景,我脑袋里有一个感性认识,动作片或间谍片如全在美国取景,那是入门级,如在欧洲取景算是加强版,如在全世界随处取景,那是007。所以看片之前对影片的期望很高,更何况它是在德国取景,当我看到勃兰登堡门时,比看到天安门还要兴奋,其实我就是个冷战迷。
  
  不过此片跟冷战毫无关系,跟粮食危机有关,真是可惜了大好的柏林景色,这样的故事放在美国国内未尝不可?不过就因为德国取景这一个噱头就吸引了像我这样的观众。正如《罗马假日》也可以在很多城市发生,但正因为罗马,故事才变得如此浪漫。此部影片同理,因为柏林,就已经让我觉得这是部内容丰富的商业片,就算没什么故事,看看柏林街景总还是好的。
  
  导演大概也有这样的念头,将影片放在德国,是想给我们讲个烧脑的故事,谁知还没把观众绕懵先把自己给搞懵了。观众对这样的情节早已熟知,失忆引起的错乱、惊天阴谋的暗杀,而导演的意图很明显,就是把观众熟知的故事讲复杂。不过只要把故事讲圆,中间穿插点稍有新意的追车打斗,影片就算成功了。可惜在这一点上影片并未达到。
  
  一部好的谍战片或动作片首先要有一个好故事,情节紧张比动作紧张更牛B,剧情不够动作凑,打得精彩观众也买账。本片导演似乎是一个看了很多经典动作片的影迷,他要作的就是把那些影片情节杂七杂八地揉进自己的片子里,可惜他缺少昆汀那样的才华,每个情节设置抄袭明显又生搬硬套,就像一个急于交论文的学生,四处摘取名句,以图蒙混过关。
  
  影片的情节自然不能深究,笔者甚至没有分析这些情节的欲望,影片通片充斥着结构性硬伤和对经典影片的不对味模仿。比如随身携带的手提箱硬是忘在了机场,前面车上的冰箱硬是倒在了路上,脑袋进水撞到了车窗,老婆转身就上了别人的床,失忆错乱身份曝光,多年老友居然让自己受伤……还有很多很多不能自圆其说的情节和细节,大妈级的观众都应该看得出,在这里就不剧透了。看片时我极力想象,为影片的诸多硬伤找合理化建议,最后发现此片遍体麟伤,以无生还可能。
  
  本片的打斗场面仍然有种似曾相识之感,追车镜头像这个片又像那个片,打架时像雾像雨又像风,影片唯一可看之处就是最后那个没有必要的炸楼场面,为什么说它没必要,因为它炸不炸对情节已无推动作用,那个炸弹炸或者不炸,人已经跑了,不远不近。
  
  编导的创作过程是这样的,先把影片结果和大概情节想出来:一个杀手要杀人,失忆后把自己当成了生物学家,恢复记忆后要为人类的幸福而奋斗。然后就往这个故事大纲里填细节:让他失忆要怎么编,老婆跟人跑了又要怎么编,书后的几个数字又要怎么编……结果剧本就是现在这个惨状,我想在屏幕上写七个惨字。
  
  好莱坞果然财大气粗,这样狗血的剧情也敢投资,建议想学编剧的同学可以看看,此片是很好的反面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