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惊心,让我明白了,只有融入环境才能生存,在现实中找自己的位置,如果不能改变环境,那么只能慢慢去融入、去适应,套用四爷的一句话,既来之则安之,现实与想象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即使在现代,命运又有多少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
进入社会这个新的环境,虽然没有若曦在皇宫那般小心翼翼,可是也是做事小心谨慎,生怕得罪人,不管是老板还是同事,以往在学校中的大大咧咧,没心没肺也渐渐远去,因为在这里只能靠自己,之前对未来生活的的想象在现实中是多么的不堪一击,只能努力的去适应这个社会,之前活泼的性格和对未来美好的憧憬也离我越来越远,现在的我变得稳重了,可是很累,时常压抑着自己,看步步惊心仿佛看到的是自己的影子,也许只有类似的经历才能明白什么叫做身不由己。
在看十二夜前,看了恋爱起义,这两部都让人唏嘘。
第二夜,Alan和前女友的对话,不得不说是,男生分手宣告之必备杀伤性武器。如果言语是把刀,血淋淋。那么Alan低头回忆默然一笑,我想会是正中心脉的刺,让心头一顿,疼痛无比扩张。。。一夜,物是人非。不知Clara会不会后悔,在心里想如果没有硬要Alan送,那么一切会不会不一样。
这部戏的女人在爱情中都显得那么无力。分手时,彷徨无助而迁怒别人,只会让男人看到任性,浅叹一声;一句似劝阻,似挽留的话,只会遭受更猛烈地回击。
想起那句话,在爱情中得优劣,取决于男人。喜欢你时,你闹分手,赌气让他做不愿意做的事情,也只是调皮。不喜欢你时,怎样都是错
一、在广告中插播电影。亲,您还在为您的手机只能打电话、发短信、上网看新闻而苦恼吗?平果公司最近推出了IPhone限量终极版,附带手机引爆炸弹功能,买一赠一双保险,机会不多莫错过。亲,赶快行动吧!
二、意淫强国。美国秘密武器库又新增“源代码”这一神器,从此,911类似事件将不可能再发生,维护世界和平的神圣职责将理直气壮。
三、原配不可少,小三更重要。哈哈,不解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该片结局很完美,不过小问题还是有一个:如果原配被灵魂附体,那么,原配的灵魂去哪了,是不是找雷锋打牌去了呢?
《非法入侵》是大腕炒作手法,由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2011犯罪新片儿,导演乔·舒马赫是经验丰富的好莱坞商业导演。电影表现手法无可挑剔,中近景代入叙事、流畅剪辑、语言设计。但是就是名导,名演,却感觉出了个烂片?
我们看看整个剧情主线。
故事首先从一个忙碌的宝石中介商说起,他在做的是几近着急的把珠宝变换成现金。
为什么他要大量的现金?当她美丽的妻子吻他,他神色可读的说“该走了”时,我加剧了好奇的恶意猜度。
对了,故事又告诉我们他有一个妻子,贤惠而漂亮。有一个女儿,叛逆且任性,当然,虽然糟糕,却还不至于无可救药。
女儿憋在屋子里刷小脾气时,母亲说“孩子,我爱你”,女儿回到:“知道了,妈妈,我也爱你。”而在女儿逃离家,与损友一起时,对于损友的话“为离婚,我猜我妈和那个律师睡过”,女儿很没心或有心的回答“也许你该把他介绍给我妈,我猜她也需要”。
也就是说家庭应该不算和谐,当然或者说至少温情不再。
作为观众,我们可以任意猜想,比如说:正是家庭的温情不再,父爱残缺,才使女儿任性、叛逆。
女儿走了,劫匪来了。劫匪说:“先生,我知道你很多东西,当然我不知道的,你要让我知道——比如,保安密码是多少?”
为什么劫匪会说“我知道你的一切?”他都知道什么?知道男主人有钱,有钻石,有两口家人。这不都是劫匪的基本踩点儿吗?知道密码吗?不知道。知道家庭的整体布局吗?不见得。那么他说这话是专业劫匪对自己专业能力的炫耀吗?观众肯定不会这么想,观众会以为:熟人作案。
熟人作案?犯罪片老话题了。
故事承接很自然,男主人开始与劫匪斗智斗勇,努力周旋。精彩那段是很常见的谈判渲染,情节有很强的紧张情绪。导演手法娴熟,确实刺激。
周旋中,有这么几段,当妻子可能受到侮辱时,凯奇像个男人样的爆发了。或许是凯奇很爱妻子,或许只是他很男人,知道男人这时候应该暴怒。
凯奇在周旋中妥协,“放我妻子走,钱就是你的。否则,你们什么也得不到,我知道,你们把面罩摘下来了,你们不只是想谋财!”我想,凯奇是真的很男人,并且真的很爱妻子。这时候,没什么可质疑的了。
事实上最近红火的电影,要说有个共同点那么就是丰富的解读性,甚至双向可能,这才能回味无穷。而这熊孩子舒马赫却是经典的封闭式叙事结构,凯奇爱妻子吗?爱!
妻子爱凯奇吗?也爱!具体表现自不必细说,几乎可以说通篇都是。
妻子很漂亮,眼神很多情,眼神里的惊奇也没做什么掩饰,在认出那个年轻劫匪时。我们想到的是什么?熟人作案,妻子的熟人。这时候,因为前面很多的妻子对凯奇爱的体现,我还没意识到妻子是不忠的,我一直在为贤惠而漂亮的妻子作善意的解释:一定是那个修理工单恋女主人,撑死了女主人知道他的心思,再撑死去活来可能把他当弟弟看。假如后来就把妻子与劫匪的这种关系悬空着也行啊,但当“妻子报期望于劫匪,希望他们能不伤害家人性命时,当劫匪老大说“服侍我,就像服侍我老弟那样。”时,当最后劫匪弟弟悲情的质问女主人“你从来都没有爱过我!”时,我知道妻子是出轨了的,没有丝毫的质疑的余地了。
劫匪弟弟也是心机深重的,为了自己对爱人痴迷的占有欲,把哥哥卷入是非。痴情有错吗?痴情人干的痴事又是最容易被原谅的。好吧,我们说,劫匪弟弟对女主人的爱是没有余地的,劫匪弟弟是个聪明的、多情的、嗯 无视道德的圆型人物。
在劫匪哥哥得知弟弟的阴险出卖行为时,哥哥应该是怎样的反应?导演不是留白,而是空白。
是劫匪哥哥脑子空白还是导演脑子空白就不得而知了。
哥哥是老大,却又是个唱白脸儿,甚至他根本就是个没有欲望的弱者形象。凯奇嘲讽他“原来这里被要挟的不止我一个。”他对自己的爱人,也是对自己的喃喃自语“我们还上钱,就带你去墨西哥,你会戒掉毒瘾,是吧?”
但是,再高明的演技,再成功的人物形象也阻挡不住通俗而狗血的剧情。
对了,还有女儿,女儿不是无可救药的,或者说是个不笨的女儿。至少不算傻,知道利用机会搞掉女劫匪;但说不傻吧,但是在接到警察局的确认电话时,却又“自作聪明”的很专业的取消掉了报警。“我们只是在办一个晚会,朋友的失误造成的报警,别告诉我的父母。”好吧,或许她睿智、经验,知道巡警一定会来,但这就不是我所知道的了。后来我就更不知道了,我是说,剧情过程中的疑问不是被导演解说了,而是忽略了。挖坑不埋是可以的,但你也好歹提醒我们坑的存在啊,彰显你高明的用意啊!
整个电影就是这么几个人在一栋豪宅里的故事。这倒是很好,节省成本,事实上电影的成本90%是支付两个大腕儿,尼古拉斯凯奇和妮可·基德曼,再剩下10%就是支付豪宅租金。小场景的令人不感厌烦的镜头叙事,倒也体现了导演的老练。
……
概括来说:演员、导演渲染都不算劣质的情况下,还出现烂片的。十有八九是剧情问题,或许是编剧剧情设置不行,或者是导演对剧情的理解不足,表现不够。
本片就感觉到导演很“经典”的表现了他所拿手的刺激渲染,很“经典”的把故事讲完了;很“经典”的把矛盾都解说了,而没有解决的矛盾也没有费笔墨渲染,甚至都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了;当然也很经典的把人物都造的圆形了。但却忽视了人物关系的解读性,忽视了挖坑的内涵丰富性。
最后一句话:句号电影的故事时代已经过去了!省略号才是王道!
嗯,大概如此。
我记得上一次写影评是09年看《霸王别姬》,现在我只记的就是巩俐的角色活的够透彻。
也许每个人的最后都是半缸黄豆,手机里面有很多很有哲理的段子,看的我都觉得累,一个个去理解去感受,想的多了看个剧就不轻松了,他不是一个娱乐大众的剧,跟有一说一的节目一样,平淡的琐事里面有对生活理性的感受和思考。
刚开始搜狐的简介里说这是一个说中年危机的剧,我看到第十集都没有感受到,我看到的是婚外情,无法沟通,青春的诱惑,即便是一个农民他也有农民自己的思想。我在严守一那种无奈的表情里看到了我爸爸的影子,看到的是一种脆弱和无奈。直到看到下半段,离婚、事业危机、回归真诚、寻找自我,原来这就是中年危机,内心的信仰不够支撑了外部的压力了,所以呈现出很虚弱的状态。其实文娟生不生孩子,严守一的精神在她那里才得到归属的,她有了孩子,剧情已经不用走了,这就象征着中年危机的叔叔们最终在家庭里找到了童年时代的亲情带来的信仰和力量,最终回归家庭了,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大叔们也许孩子都老大了。
再来说说费老,其实他稳就稳在内在的信仰足够强大,厚积薄发,往这名利圈里走一遭,再也没有没经过名利洗礼的那种文酸气了,所以任何的经历对一个人来说都是好的,只是最后的最后,他还是要面对自己的孤独,即便他已经够强大了,还是想念守一。
接下来就是各位女旦了,文娟是属于内在很强大的中年女人,抛开情节,面对丈夫的不沟通和想要出轨,在生活中外圆内方的她一样可以走过这段中年危机;她的情敌伍月,更多的代表着一直对梦想的追求的独立高知女精英;还有沈雪最后那一句,婚姻让我们变成了可怕的怪物让我恍然大悟,但我觉得她的婚姻不会一帆风顺,因为她爱了就没有了自己,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同,可以变得贤惠,变得会猜疑,但这些都不是她自己,她只要找到真的自己,找到内心真正的追求,才能真的幸福,找到心灵交流的伴侣只是历练的开始而已。最后来说说李燕吧,虽然篇幅比较小她也经历了一场中年危机,只不过她的应对模式最俗气最生活,和文娟内在的坚守不一样,她显得精明和俗气,这不过是坚守阵地的另一种方式和本领。
这就是一幅中年人生像,所以我看到有网友这样说,30岁看感觉不深刻,50岁看都云淡风轻了,只有40岁看心里最翻腾。后面有文海和彩云这样年轻无知无畏的后生快步追赶,前面有奶奶和费老已经走出迷雾,剩下白石头和桂花们在危机里迷茫。
对于学文的人来说,辛亥革命是以前的一个考点,是在历史书上被讲了不知道多少遍的过去,他们是在风里化成灰一样的尘埃,存在却已经消亡的人和事。
我喜欢电影的镜头,可能是因为导演张黎作为一个拍过太多的出名作品的摄像师出身来说,他保证了镜头上处理的干净漂亮,充满张力,昏暗但是并不低沉的色调,苍白但是明朗的人物处理,让干巴巴的历史在镜头中有了那个时代独特的美丽。
但镜头的美丽并不能掩盖这个电影在故事上的无力感。
这是一段没有敏感点的历史,不像建国大业或者建党大业一样在影评人的风口浪尖上,但是同样也是这样一段历史,也没有得到那样主旋律电影的重视程度,漫长的历史按照时间顺序缓缓铺陈开来,我没有看到人物的交流,人性的善恶,属于生命中明媚或者黑暗的东西,这个电影里都没有,它中规中矩地去描绘历史,只是把那些平面的,在历史中是躺着的人站了起来,但是仍然是纸片人,缺乏历史的实感。
太想要去叙说那段历史,漫长的时间跨度,过多的历史人物,想要面面俱到的希望,混合在一起,就是到最后还是流于平庸的一个电影。
但是这些除了跟创作者有关系之外,这个短暂又漫长的时光中发生的事情,实在太多,表现的情感也实属复杂,对于指导拍摄这样一个重大历史题材的人来说,我们所要求的那样充满了人的存在,尽管勇敢,但是面对革命、死亡和失去的选择,毅然,但是仍然充满着浓重的悲哀。这是人性,也是神性,历史其实就是人不断追求永恒的瞬间的记录,不管如何去推崇它到一个多么高的位置,它仍然属于是人的过去。
我上高中的时候,在课外选读的文章里面,看到过林觉民的《与妻书》,他换她意映卿卿,言语温存,念起旧事,仿佛那个年少轻狂的男子活灵活现出现在我眼前,作为一个没有办法预知自己的未来的人,不知道自己能够活到什么时候的人,尽管是那么渴望能够在新的世界里活下去,但是还是毅然决然地带着爱赴死,那种对于爱情与未来的美好想象,那样坚定也残酷的信仰,终于让他年轻的生命在枪火中瞬间绽放又凋谢。
这样的细节在电影里,被导演从电影开头一直拖到电影的结尾,对于林觉民的失去生命的悲哀,直到最后陈意映的声声哭声中,才缓缓溢出,这样的处理将原本革命烈士的痛失生命的悲痛,从神性的伟大降到了人性的缠绵苦痛,然而它的一句“把这个流传下去”瞬间也毁了这个应该属于两个人之间的永远。生硬地去拔高这个本来让我瞬间温暖的美好细节。
因为总导演是成龙的关系,作为主演之一的成龙在表演上就塑造了一个完全压制了孙文气势的男一号,这种压制以我的眼光来看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这部电影的可看性,对孙中山的了解已经很多,对于伟人的表演模式已经谙熟到顶点的观众来说,来看成龙如何来把一个同样推动了历史进程发展的黄兴进行演绎,会更具新鲜感,也因为这样一个双主角的设定,从海外募捐,广州起义开始的双线行进故事的叙事方式,两块相同的怀表的计时线索,都是这部电影的亮点。相比于完全教科书版的孙文来说,那场硬闯四国银行宴会的戏中所述理论如同生搬硬套教科书上的条条框框,我更喜欢成龙这个人性化的黄兴,在与李冰冰扮演的徐宗汉之间的情感处理也算是比较细腻。
不过也是因为成龙的加盟,这个历史戏中还是加上了功夫的味道,但是处理地还是与整部电影没有太大的违和感,接受度还是可以的。
整部电影中除了激进的革命党人之外,还有那么一些活在当时体制中的人,在叙述这样的一些人的时候,导演的镜头反而比对于革命党人的拍摄要更加细致。从隆裕太后还作为当家人的优越感,到她终于还原了一个女人的苍白无力,她最后粉白面孔,鲜红嘴唇中吼出的一声退位,她不得不委曲求全以图保存自己和儿子性命的可怜,她凄凄艾艾的哭声,在这个女人身上,能够看见末世王朝的最后一点繁华和尊严。而尚且年幼的皇帝在他童真的“完了,这么快就完了”里,敲响了这末世最后的警钟。
在太后宣布退位了之后,镜头瞬间颠倒,这个世界终究还是覆灭了,不复存在了,过去了。
这是令人着迷的历史,也是无法复制的历史,我们永远无法去猜测那些曾经活着的人的心,到底在那个瞬间都想过些什么,《辛亥革命》用尽可能的方法去还原了,重现了那段时光,尽管并不是尽善尽美的,但是仍然可以从那些或明媚或热烈的镜头中看到这样一个诚恳的制作之心,来用这样的笔触和视角来留下那些我们没有见过的过去时光。
这部片子就是超长版的贝因美广告,无处不在!
谢霆锋和张柏芝真是想钱想疯了,不约而同选择了王晶的2片。
她要去荒岛拍广告,老公郑伊健就带孩子不见了让她冷静?
功夫巨星郑中基就是酒色的草包,
荒岛的寻宝之路真是没啥悬念,有点智商的都可以。。。
一些已经用烂了的搞笑桥段居然还在上演!!!
关键是殴打大人时孩子在喊“不要打我爸爸,放开我爸爸”时,
影院里一个孩子给吓哭了,呜呜哇哇的直叫了10分钟!
你丫的喜剧片没个笑点也就算了,你居然能吓坏孩子!太虐心了!
然后所谓的无价之宝就是身边至亲。。这么烂的主题还需要你来点吗?
我在为一些真正有才的导演默哀,
这种烂片都能上映,而好些好作品却沉睡着没人投资,哈哈?
看到医生为凯准备堕胎的手术设备时,看不下去了。隐约知道有糟糕的事情即将发生。阿明做过的,是任何一个原始非洲部落会对出轨妻子做的事。这一段五马分尸,是电影的高潮,也是影片中煞费苦心安排的各种文化交汇冲击的峰值。因为那个虚构的医生角色,本片不能作为纪录片,又因为故事的强烈政治色彩,无法成为一部单纯的剧情片。但医生的角色,大概是作者刻意为之,意欲在片中穿针引线,帮助我们体会一个备受唾弃的独裁者,究竟是怎样的生活着。
无论在任何情况下,狂热都不是好事的前奏。也许这已经是世界的共识。但我突然想起了小时候一幕场面,印象极其深刻。初三,我们是所谓的“高级班”。学校的副校长教我们化学。他是一个吊儿郎当并且在小道消息中不受家庭尊重的失败家长。但作为副校长,他依然享有足够的特权,比如喝得酩酊大醉后突然走进教室强迫我们停止自习课,听他滔滔不绝他年轻的事迹。老师们通常力所能及的对他敬而远之。学生则狂热地喜爱他,为他代表着不同于正襟危坐的教师的张扬恣意的状态。这正合十三四岁学生的胃口。于是有一天晚自习,他迟到两个小时后,步履蹒跚地出现在教室门口,对着我们胡言乱语,并且暗示我们鼓掌。我和朋友的母亲都在这个学校教书,我们对视了一眼,心里非常困惑。其他人欢呼起来,高声的称兄道弟。他说他带领着我们学校的化学奥赛队凯旋而归了,于是无休无止的“庆功会”延伸到了教室,一直到深夜十一点。学校的看门大叔看不过,去请了我朋友的妈妈来。她受到了班级男生的嘲笑,并且当副校长将她赶走时,同学们除了我和朋友之外都在狂热的鼓掌。
那一夜已经是深秋,教室里蒸腾的热气让人非常困惑眩晕。
电影中有阿明许多生动的生活细节。他在舞台上强调自己是众望所托,他手腕受伤时紧绷恐惧的表情,他遭到医生拒绝时空白的表情,他的窘迫和对待女人的态度,他对待异见的斩钉截铁的拒绝,他竟然把被西方社会批判的责任推到医生身上,说“因为你没有说服我不要赶走亚洲人”,他对待一个有自己想法的助手毫不留情,他说“我不喜欢他看我的眼神。”他不能参与交流。重要的是,这许多事都不鲜见于我们的生活。独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无处不在。或者我们换个词,统治。家长式的管理,不动声色的官员,対异见的不能容忍,对胜利的渴望,对女人的蔑视,给予他人同理心的无能,对他人极端不信任并且带着被害妄想。一个传话员总是紧急出现,高声惊叫着:快点!总统受伤了!就连仅仅是年轻气盛的医生,也能因为一点点心结,对异见者产生了不恰当的怀疑。“独裁”的心,深埋于我们的生活中,深埋于每个人心中。
但我们并不总是把自己的生活弄得鸡飞狗跳血腥不堪。他,几乎称得上是一个有点可怜的,最多是可鄙的病态中年男人。只除了一点,他的权力。他的性格让他追逐最高权力(避免被挑战),他的权力又加强了他性格中的不安因素。这也是为什么一个独裁者总是面带恐惧,并且几乎在失势时总是看起来可怜又衰老。有时真不甘心一个犯下几乎称得上是该天诛地灭的罪过的人,竟然贫乏得经不起推敲。人总是会为各种浪潮淹没,有时是外在的,有时是内在的。所以为何我们中的大多数,渐渐又不堪忍受看见一个昔日的大罪人遭受惨无人道的刑责(这原本是他应得的,如果锱铢必较的话)?多多少少,人总是体会到过“被淹没”的感觉,此刻一切都无所谓,只有高扬的情绪和飙升的肾上腺素。于是冷静下来后,我们都后怕。
其实这部电影还提供了许多有趣的视角。虽然全球化貌似已经很多年,但文化上世界还是严重断层的。虽然我不赞同社会的达尔文进化论,但有些社会习俗是极端原始,不人道的。本片最极端的当然是在对待女性的态度上。要说女性与婚姻什么的,又要跑题太远。但仅好色医生和阿明的对比,就已经足够精彩。好色医生是典型的西方青年,正值盛年,对女人和性具备无限热情,并且年轻无畏藐视既定规则和权威概念,也因此丝毫不介意“婚外情”。阿明则把女性视为附属,并不给予信任或热情,只有“她为我生了5个孩子”。阿明第一次遭到医生拒绝时,医生还对共事的已婚女医生抱有幻想。注意到这里阿明说到已婚的女人如何火辣时,医生脸上一闪而过的尴尬(是我多心吗)。他们两人,一个践踏婚姻制度(姑且这么说吧),又害另一个已婚女子为他惨死。另一个视婚姻为表示身份的城堡,这座城堡理应坚不可摧,并且令人敬畏,但他对女人和孩子本身并无爱意,他会保护家人,以自己的方式,并且限制管理他们。但我还是觉得相比较起来前者比后者可爱一点。(shit!)
这几乎是后现代与原始观念的一种对撞。彼时(1970年代)西方与非洲社会,几乎是处在历史长河的首尾两端。于是我觉得这部电影,标题掩盖了太多。也许中文翻译太僭越,英文名字更加合适:the last king of scotland。是一部衍生后的人物传记。
再吐槽下,本片有许多令人感到不舒服的地方,有时故作戏剧化。最典型的就是对待凯,我觉得电影有一点“走得太远”。不知道史实怎样,我只了解阿明是为了惩罚一个“不怎么听话”的妻子,为此将她大卸八块。但电影混合了通奸,“乱伦”,还有杀鸡儆猴的意图。通奸自不必说,男性大都不能容忍,是对男性的极端侮辱。“乱伦”一说,是阿明提到了,自己是这个国家的父亲,医生“极端粗鲁地羞辱了这个国家的父亲”。剩下的杀鸡儆猴,则又是权力者不能容忍下手的背叛。按照某位豆友(忘记是谁了)的“阿明小传”,仅仅是不太听话就被大卸八块,仿佛更能凸显他的残暴,就仿佛我们描述一切历史上的暴君。电影为其附加了原因,使人物更加丰满,即上面提到的三点:分别作为丈夫,父权代表,以及统治者的权威受到了挑战。本来无可厚非,但因为这部电影距离史实的距离又不够远,这样妄加揣测,徒增了许多bug。正是由于本片是基于真实的附加,所以没办法获得更高的评价了吧。
喧哗的教室,嬉闹的中学生,或漫不经心的喝着牛奶,或互掷着牛奶盒以此为乐,女老师在学生中安静走过,这不过是一个普通的下午,与任何一所日本中学无异。空气有些潮湿的重量,天空有些阴晴不定。森口老师平静得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开始讲述,或者说更像是自言自语的述说,略带冰冷的声音,衬着学生们的玩闹声,透着点隐忍、无奈,还有,诡异。
第一滴雨终于承载不住自身的重量,砸落。一同落下的,还有森口老师的复仇……
如《犯罪心理学》中玛丽•雪莱说到的,“一个人走向邪恶并不是因为向往邪恶,而是错把邪恶当成了他所追逐的幸福。” 只是想要得到妈妈认可的修哉,只是想要证明自己的直树,只是想要教会学生尊重生命的森口,最后却摧毁了自己的和他人的生活。本该是纯真无邪的少男少女,本该是循循善诱的老师,当仇恨降临,内心的邪恶便如溃堤洪水,不可控的冲毁所经之地的所有事物,包括情感,包括灵魂。这是一场有预谋的漫长的复仇,这是一场源自于救赎的复仇。
《告白》更像是一部超长MV,日本视觉系导演中岛哲运用独特的拍摄手法,为观者呈现出一个乖戾的世界。高速摄影使故事尽可能地碎片化,慢镜则展现出无穷无尽的诗意与张力,此外还有镜中反射的影像等等。MV式的拍摄风格,大量高速慢镜头的运用,是《告白》成功的一大因素,而影片中演员压抑情感的表演,以及灰色的主色调,则使全片时刻笼罩在灰暗的气氛中,使人更感压抑。
另外,导演运用倒叙和插叙的各种手段,以丰富电影文本结构。影片的表现手法和叙事方式让观者直面每个当事人心里的罪恶和懦弱。不同叙事者的告白,使观者身临其境的见证人物的狂热与阴暗,也与人物一同忍受心灵痛苦的煎熬,也使影片意图反映的社会现实更为深刻。
“心灵弱小的人,会欺负更加弱小的人。”影片背后所反映出的社会问题或许更加触目惊心。家庭破碎给孩子造成的心理阴影,过分溺爱造成的心灵缺失,缺乏正确引导造成的是非判断的扭曲……在这个无所畏惧的年龄,这群狂热的孩子找不到情感的宣泄口,找不到应有的美好与温暖。他们用蔑视生命的方式证明自己的存在的价值,用肆无忌惮的笑声隐藏内心的无助与迷茫,用几近骇人的方式挥霍无处安放的青春。
孟德斯鸠曾经这样评价日本人:“日本人的性格是非常变态的。在欧洲人看来,日本是一个血腥变态嗜杀成性的民族。日本人顽固不化、任性作为、刚愎自用、愚昧无知,对上级奴颜卑膝,对下级凶狠残暴。日本人动不动就杀人,动不动就自杀。不把自己的生命放在心上,更不把别人的生命放在心上。所以,日本充满了混乱和仇杀。” 纵观整片,基调阴暗、残酷、压抑,弥漫着令人不安的绝望和复仇,这种独特的乖戾和残酷的气质,正是日本电影所擅长的。修哉和直树对生命的漠视,美月近乎冷漠的理性,森口扭曲的母爱和残酷的复仇,无不展现着日本这一怪异的民族性。
但《告白》要带给观者的不仅仅是这种直观的气质,电影本身题材的深刻和思考才是整部电影最值得去考量的东西。如何教会这群孩子真正懂得尊重生命,或许才是导演的最终意图所在。如同影片的主题曲《last flowers》,绝望中也透着希望:“believe/too much/too bright/too powerful…”
第一,看了大家的评论,我也提出了一个疑问——第一部结尾莎拉逃了出来,开车离开了,然后在洞里惊醒,究竟是逃出来了是幻觉,还是真的出来后,又幻想还在洞里?
第二,我觉得朱诺活下来确实有些牵强,她的腿受伤了,并且被怪物围攻,而且还大声喊出“不,不要”,应该是必死无疑的。当然导演想让她活,出演第二部,给观众一个惊喜,那便是没什么可深究的。
第三,开始那老头开车遇到一头鹿,到后来怪物从洞口拖进去的鹿应该是同一头,就是老头为怪物提供食物。因为他们视觉差,不可能到洞外觅食,并不是他们怕光,因为无论是莎拉他们的灯光还是火把,他们都没有反应,当然也许是他们长期在黑暗中,惧怕日光,注意是日光。至于老头为什么给怪物提供食物,我觉得为了财富不太可能,他根本没法下到洞里去获取财富,难道怪物不吃他?不管怪物怎样,显然他们已经是嗜血的生物了,没有一丝人性。所以我觉得还是因为老头和他们有一定的血缘关系。很多年前,老头的先辈,也就是矿工不是下去了吗,可能真是因为某些牵强的原因,变异了,但是毕竟和老头有血缘关系,所以老头为他们提供食物。老头救莎拉也并不是因为要引更多的人去,我想老头并不想让更多得人发现,所以送他们下去时,他紧张的眨了下眼。而且下面的警示牌很有可能也是老头弄的。还有可能就是这些怪物是某些饰演的失败品,由于某些人的私心,把他们安放于此。
第四,朱诺知道洞口为什么不自己出去?因为仅仅只有48小时,她没有照明设备,一个人也不敢轻举妄动,所以她既没死也没出去。
第五,那个老警察死的的确有些冤枉,他是为了找他的侄女朱诺来的,而也是朱诺说要砍断他的手,挺可怜。不过也没有办法,不卸掉他,怪物就会被引上来,朱诺还是那么的懂得取舍。
第六,大家不要考虑那个女警察在第三部中会活着,她根本不是主角,戏份少,连遇到只小老鼠都大惊小怪的,连累人,她必死无疑了。我觉得第三部主角还是莎拉,导演不可能不顾前两部,重新塑造一个主角。
第七,最后那个半死不活拉朱诺的男人最坏事了,要不是他,他们三个可能都安全的出去了,当然他也是出于生存的本能。
第八,那个女警有一个手机,她可以放音乐引开怪物,和莎拉一起逃出去,可是当时的气氛,根本想不到,三只怪物就在她眼前,她连大气都不敢喘一下。
第九,莎拉救女警最主要是因为女警和她说起了她的儿子,由于莎拉失去了女儿,她能体会一个做母亲的心,所以她牺牲了自己。
第十,进洞后,当莎拉恢复记忆想起来时,她没有告诉大家而是跑掉了,我想她是认为就算说出来也不会有人相信,就像当初她们六个刚到洞里,她说看到了“人”,大家都认为她是幻觉,所以与其与他们争论不如自己面对。
总之,我是一,二部连看的,不错,节奏把握得很好,听说第二部是《伊甸湖》的剪接作的导演,值得推荐,我是《电锯惊魂》的铁杆粉丝,狮门影业拍的片子不错,够血腥,期待第三部,第四部,或者前传什么的,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