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段时间继续帮张森林做Research, 搜集整理了一些资料,今天收到森林的邮件,说用那些东西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联合早报上,写了我的贡献,结果发表出来我的名字被联合早报删了。。。真郁闷。。虽然我一开始也没指望有什么这种好处,但现在知道了也还是很不爽的。。。
---------------------------------------------------------------------------------------------------------------------------------------------------------------------
http://www.zaobao.com.sg/yl/yl100902_006.shtml
中国“第三波移民潮”之辩
张 谦
近来的一个热点话题,是中国出现的“第三波移民潮”。《联合早报》近来就接连有三篇文章在讨论这个话题,凤凰网上也为此开辟了专题。在这些评论中,第三波移民潮的特别之处,不光是移民人数的增长,而是知识与财富的精英阶层成了这波移民潮的主力。评论者对此做出政治解读时,拿出了政治学中关于“忠诚、声音与退出”的理论,认为知识和财富精英阶层中,越来越多的人所做的移民国外的选择,是因为无法通过民主渠道参与国内政治过程、发出声音,因而选择“用脚投票”来退出这个群体,是“不跟你玩了”的一种政治行为。
移民的增与减
读了这些评论,我很是担心了一番。这可不是好事情。但想想又觉得有些疑惑:我倒也认识不少中国属于知识与财富精英阶层的朋友,他们之中在国外买房的有的是,但一个个在国内都玩得热火朝天的,真要“退出”中国、真要“不跟你玩了”的,好像还一个都没有。莫非是我交友不慎,认识的都是些不知忧国忧民,只知贪图享乐的酒肉之徒?为此,我特地做了点研究和反思。但发现,这所谓的第三波移民潮及对其之政治解读,都大有可商榷的余地。
这个“第三波移民潮”的提出,往往被归溯到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7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但我通读此文件,却并未见其提及什么“第三波移民潮”,而且也没有给出数据表明中国对海外的移民——尤其是知识与财富精英阶层——在近年来较以往有明显的增长。各种相关报道中,真正拿出来的数据,倒是显示相比于1990年代,新世纪以来移民美国的中国人中,高学历的比例保持不变;而2009年,留学回国人员增加的速度,是出国留学人员增速的两倍以上。
国民越来越富裕、政治上越来越自由、人生的选择越来越多,因而有更多的人移民海外、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这很正常,也是个好事。我们不是一直盼着中国能更自由吗?正因为中国人有了越来越多的自由迁徙、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政治空间与经济条件,移民海外才变得可能。不说别的,就从办护照这一点,便可看出这些年来中国人在行动的自由上增加了多少。我本人1990年代中期从上海办理出国留学时,是非要拿到了美国学校的录取信之后,才能开始申请护照;之后又要过五关斩六将,把从工作单位到上海市教委的各个衙门跑遍,还得把户口也注销了,才总算拿到个护照。那时候,真是有跟这个国家恩断情绝、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意思。而现在呢?拿个护照比在麻将桌上自摸一把清一色还容易。
中国虽然日益富裕起来,但在社会环境与生活质量上,与发达国家间的落差会在长时间内存在。而闸门打开了,流动容易了,落差所导致的水流量自然会增大。所以,中国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移民输出国一点不奇怪——中国在人口基数上也是世界第一大国吧。
知识精英的得与失
除了移民数量的增长之外,更引起大家关注的,还是移民成分的变化,也就是所谓高学历、高技术、高成本的新移民。
有一个被认为是“高学历”或“知识精英”移民增多的现象,是今年的高考中,香港高校成功地招收了1400多名内地的尖子生。首先,这些高考高分生纵然潜力无限,但说他们是“高学历”或“知识精英”还为时过早。其次,到香港读大学就真是一种选择“退出”中国的政治行为吗?我看这其中没那么多政治含义,也未必是什么对制度的不满。
香港的大学办得好,这有历史原因,也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而且香港大学为吸引大陆学生所提供的经济资助,比大陆的高校也更有吸引力。所以,与大陆的学校相比,香港的大学有其优势,但也有其劣势。学生在择校时所做的考量,与选择去北京还是去上海、读复旦还是读交大一样,未必包含多少对中国的政治制度和中国未来兴衰的判断。大陆的好学校每年也吸引日益增多的香港、台湾和新加坡的尖子学生,那这些学生莫非也选择了“退出”他们所来自的地区?
再说了,如果真打算以后不在中国玩了,北大清华毕业生出国留学的比例,远高于香港任何一所大学,去香港读书岂不误了前程?那这样说来,去香港而不是北京读大学不反倒是选择了留在国内、是对中国信心的投票?
至于有越来越多的高中毕业生选择不参加高考、直接到国外的大学就读,而不少家长为了能让子女脱离国内应试教育体系中的残酷竞争而移民海外,也未必是对国内教育体制的否定。中国高等教育的资源跟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很多学生在国内可能竞争不到好的资源,但如果能到国外获得更好教育机会的话,对个人对国家都是好事,谈不上什么“精英的流失”。不少不参加高考、或是在高考后出国读大学的学生,主要还是因为在高考的竞争中没有优势、不能进入理想的国内一流大学。起码我认识的在新大就读的中国学生中,抱着“老子不跟你玩了”的愤怒离开国内的是少数,更多的还是怀着没进国内一流名校的遗憾、或对毕业后闪亮回归的期盼。
中国国内的一流大学竞争不过海外的一般性大学,也不是这几年才有的事情,这跟中国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有关系,但跟历史传统、跟国力强弱也有关系。不能因为外国的大学办得比中国好,就否定中国教育制度的成就。中国与国外的教育体系各有所长,学生与家长选择自己适合的体系,这很正常。以中国这样一个不以英语为母语、教学体系与西方有显著不同的国家,却多年来一直是向美国英国最高水平的研究生院,输出留学生数量和获得奖学金数量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这不正说明中国教育体制还是有其长处的吗?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准知识精英”出国留学逐年增加的同时,在海外学成后的“成熟知识精英”近年来向国内的回归也越来越多了。十来年前我出国留学时,博士毕业后立马便回到国内学校任教,简直是件不可想象的事情,是对自己当初千辛万苦混出来留学的全面否定。而今天,在海外学成毕业后即回国任教或就职,已经是很多人就业考虑中的一个正常选择,作出这一选择的人也越来越多。
所以,虽然制度上仍然弊病重重(近两年来海归回到国内高校后自杀的就有两起),但毕竟还是在改善。学术规范的健全、匿名评审制度的建立、教授自主权的增加、教师待遇的改善、在人才使用上对近亲繁殖的约束,这些都在一步步地变化起来。但制度变迁在任何地方都需要个过程。这些年来没有培养出钱学森这样的大师,并不代表中国的科研与高教体系全无长进。大师也需要造就他们的时势。西方这几十年来不也再没出过爱因斯坦了吗?所以,我看这杯子还是有半杯满的,而且那空着的一半也在慢慢被填满。
财富精英的进与出
“第三波移民潮”中另一个引人注目之处,是中国越来越多的有钱人到海外购房、甚至通过置业与投资变成在海外定居。这也没有什么奇怪之处。西方国家里,在国外置业、投资、就业、经商、求学、探亲的人多的是,而且拥有双重或多重国籍及居留权的也大有人在。为何一到中国人出国置业、定居,就变成了个饱含政治意义的“用脚投票”了呢?
其实,这也就是因为中国不允许双重国籍,而很多国家的护照相比中国护照在旅行上方便很多,才使不少有条件的中国人选择放弃中国国籍。但这一举动在政治上的含义并没有想象的那么深远。放弃中国国籍的人,未必对中国没有信心。更何况,还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完全有条件换国籍、换了国籍也有实际好处的情况下,仍然选择保留中国国籍,用信心给中国投票。
中国的富人在海外置业,这是再正常不过的经济行为。且别说不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个理财基本原则,以京沪两地目前房价之高、而美国房市之低迷,投资在美国等地买房是个显而易见的机会。而京沪两地房价何以如此之高?这不还是得益于各国的有钱人、尤其是海外华人在两地投资置业吗?那这些人是不是对他们的原住地失去信心、拔腿退出了呢?
中国的确有些企业家、成功人士、还有贪官为了自身与财产的安全而移民海外。这背后也确实有中国制度不健全的原因。但这批移民所造成损失没什么可怕。首先,办了移民但照旧在国内挣钱与生活的,仍然占多数。其次,资本的外流,在参与国际经济体系、开放资本流通后,是必然的事情。中国吸收了那么多外资,也不能指望资本只进不出。至于人才方面,自有后浪推前浪。况且,现在成为投资移民主力的这批先富起来的企业家(尤以浙闽两地为主),致富时靠的更多的是机遇与勇气,没多少不可替代的技术与经验会随着他们的出走而流失。他们的退出也未必不是个优胜劣汰的过程。
我们在看待中国时,还是容易把她看成个怪物。同一件事,发生在他国,不值得一提,可一旦发生在中国,就被解读成玄机重重、怪象连连。有时候,把中国当成其他任何一个国家一样来理解,可能倒更简单也更准确。
作者任职于新加坡管理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交换的申请结果总算下来了,直接搞定我的first choice,Arhus School of Business. 其实对这个学校了解不多,在他们网站上看了看校园环境,然后就爱上了。好多的自行车,红砖墙的不高的房子,内部却十分现代。更重要的是,在搜索Arhus这个地方的时候,看到了当地的一个骑士雕像。我就是为了这个雕像也要去啊,呵呵。这个雕像感觉很熟悉,因为小时候看过一张外公的爷爷的照片,就是在这个雕像前照的。因为外公的爷爷过去呆在德国,所以一直以为这个雕像在德国。。没想到不经意之间,发现了它在奥胡斯。等我去了,我也要拍一张那样的照片。倒是现在也不能百分百确定那就一定是照片上的雕像,需要找到原来那张照片对证一下,呵呵。
于是这学期就要加油挣钱和省钱咯~
昨天下午上课之前,喷了很长一篇有关夜店的blog。以为发出来了,就去上课。后来怎么也找不着,主页没有,管理页面也没有。反正就这么没了。不想再想一遍,再敲一遍,就这样吧。谁让我没有备份的习惯呢。。。
这样也很好,让人知道没有什么是不能失去的。如果哪一天这个cnweblog垮了,我的那些回忆说不定也会随之散去。
感谢某同学好像feed了,所以他邮箱里应该有我写的东西,不知道他现在还是不是存着。
还有某一次回家的时候,打开家里电脑,看到一个文件夹里面有几个word文档,一打开,都是我这几年的blogs。妈妈非常后悔没有把这些文件藏好,说是本来打算我结婚的时候送给我的,结果被我发现了。于是她又得想点子。我妈那人,要是生得逢时,现在一定是个marketing牛人,结果被国企毁了。。。
不知道妈现在还会不会继续存我的blog,要是存了就万幸。虽然自从她开始骑行之后,打电话回家就没怎么找到她,但相信她还是会继续来这儿看看我的生活的。
摘要: 一切皆有可能。。。不过觉得这篇东西写得挺真的。。而且我也相信是真的,越看越感觉到一种无力,渐渐明白实习时候的小老板Greg说的话,现在太多人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医疗和教育,最核心也是腐烂最深的地方。觉得家里能有那么多还存有是非观的医生和老师,真是我的幸运,谢谢他们,让我看到一些希望。
ZT: 【如果不让孩子出院,我们马上去美领馆告你们绑架美国公民】上海,手足口病童就医全纪录。
...
阅读全文
想想觉得好笑,每学期都这样从开学写到期末复习,再重新类似的事情好几遍。
看似每学期都不一样的课,不一样的教授,不一样的朋友或组员,其实到头来都只是一个越来越忙的过程。
礼拜一上了一个中国小美女的consumer behavior,这个小美女教授好像是耶鲁出来的,看上去是个很精干的人,上课给我们看了不少有趣的广告。这门课里没有遇到熟人,旁边坐的一个大三的男生,看上去有点土,聊了一会便开始对他佩服的五体投地。这人其实是2006年入学的,我问他怎么现在才大三,他说他航海(帆船)去了一年多。整个班里接近90%都是新加坡小女生,上课倒是为数不多的男孩子们在发言,包括我旁边那个神人。课后我问旁边那个人分组的事情,他指了指散落在教室各个角落却上课发言了很多的男生,说他们一组,不过还可以加个人,让我去找那个大四的,于是我就跟那四个看似有效率的话多的男孩子一组了。
礼拜二社会科学的课,如同预料之中,绝大多数刚进校的新生。倒是一去就遇到个原来一起上过IE的大四女生(后来发现,拜一的CB也是同一个班),于是就像找到了组织一样。班上包括我有三个中国人,一个大四女生,昨天晚上发现她就住我正楼上,还有一个IT的phd,不知道为什么要上这个课。。。教授是个看上去总是很开心的香港女人,还给我们看了她的结婚照。她教的不错,只是这门research methods天性就无聊。
今天礼拜三,一周之中的高潮。早上一门MA,也是没什么熟人,倒是这门课相对容易上手,我旁边的一个业余卖保险的大二小男孩一次又一次被我的‘数学’impress到。。。这种人在中国应该是活不下去的,而且,数学逻辑不好,他是怎么把保单忽悠出去的呢?恩,不能小看别人。这门课的教授又是女的,我先以为是新加坡人,结果是香港人,相当的幽默,不枉我上学年连续丢掉两次其他教授教的这门课。
下午上的是教人用excel的CAT,教授还是女的(破纪录了)!!中国老师,讲话慢条斯理,上半节课讲些简介之类的我都要睡着了,下半节课带着我们用excel,这速度刚刚好。这门课我还是一个人选的,只是一去随便挑了个地方坐,旁边竟然是以前一起上intro pol science的Eunice. 那时候还聊过几次,但也有差不多一年没见到了。
不知道要怎么形容这个学期,虽然不像之前有那种强烈的“上学真开心”的感觉,但因为前段时间焦虑过渡而导致期望值巨低,所以还是觉得so far so good, 星期六的旅游课,应该也会好吧。
那年举国哀悼汶川大地震的时候,出了一个所谓的“90后脑残女”,通过视频表示自己对强制哀悼及限制各种网络娱乐活动的反感。具体的视频我没看,估计是那种很拽很愤很让人讨厌的样子。
今天,豆瓣,人人什么的,又黑白了。不过大家似乎并没有像上次一样,感到灾难的沉痛,更多的是和当年“90后脑残女”一样的抱怨和批判天朝。只不过,这些人大多受过不错的教育,能用相对逻辑和有分寸的方式来表达这样的一种想法。
也许只是大家的底线不一样,但这样的事情多了,之前那个被世人唾骂的小女生恐怕要被当作先驱了。这个世界有时真是很奇妙。
其实,今天不上网娱乐,又怎么样呢?反正有那么多的事情可做。不过很多人将重点放在了天朝渔民的策略上,也正好说明天朝之前一贯的做法可能越来越不能适应时势了。若要渔民,要洗脑,也必须群众心肝情愿地被引导。这就像是电影inception里讲的,如果你要让一个人相信一种概念是千真万确的,必须层层植入,将这种思想埋在脑子里最深的地方。现在通讯发达,人们接触的各种资讯,想法,意识形态越来越多,于是有了各种各样的声音。天朝应该也很无奈吧,完全不渔民,必然是乱世,若要渔民,这个方式还有度都不是那么好掌握的。更何况那么多天朝打工仔要把心思花在独善其身之上。
说道哀悼,这似乎也是个复杂的问题。有一种价值观,生命至上。再特殊点,人类生命至上。因为我们是人类,所以我们认为人类生命至上,说白了,也是一种自私(中立)。虽然说地球少了我一个人也照转不误,但既然我还活着,我首先必然是为自己而活。我要吃饭,要睡觉,来维持自己生命的状态。而我们看到灾难时心生的那种悲痛,也许更多的是联系到自己周围时所产生的恐惧。另外有一种简单的情感,叫做同情心,只是同情心这个东西不是无止境的,大多数人都有一个限度,过了,就麻木。
举国上下的哀悼,对灾区幸存的百姓来说,也许好过没有。但我不是他们,我不能说了算。我不知道什么叫哀悼,只是也会有一丝感叹,像很多人一样,感叹生命的脆弱。而如果亲身经历过一些灾难中和灾难后的事情,估计更要感叹一些生命和人性中的不美好。但是,那又怎么样呢?
回归到自己身上来,生活在一个这一秒还没有发生大灾难的地方,那我就要过好这一秒的生活。看到别人不幸,自己也只能说多了解一些逃难知识,平时多强身健体,还得带上一种一切都是概率问题的心态,再偶尔心平气和的想想,反正只要活着,就免不了将来一死。
在renren上看到有人去四川支教,发现老师们对灾难过后不努力,只知道享乐的孩子们表示无奈。灾难后的孩子们还有家长们,似乎都豁然开朗了,觉得反正生命那么脆弱,哪天说没就没了,还不如好好享受着,不然只付出,不收获就没了,多么划不来。我没有经历过那么大的打击,没有资格评论太多,但若是有机会,也许会想对那些家长和孩子们说一句“那万一你们一时半会还死不了呢”?就这样混沌的对待幸存的生命吗?尤其是那些孩子,万一(几率很大的万一)不再遇到个什么大灾大难,还有好几十年的路要走,难道要让当年的阴影一直伴随着,疯狂消耗那种也许并不快乐的开心吗?更何况,这种开心也只是暂时的,过个几年,自己不创造,哪有那么多资源给自己消耗呢?
说回这个哀悼,尽管有些人已经“拒绝哀悼”了,但至少也算是有了一个机会去思考。看似一个思想启蒙的阶段,却不由得让人想到当年的《河河蟹殇》。
1。一回来就发现大家都在大赞Inception,于是疯狂的想要找人去看。问遍了周围的朋友,几乎都看了。还好楼上刚回来的YNL妹妹也没有看,于是昨天就结伴去了。喜欢Inception这部电影里绚烂的想象力,画面感很好,逻辑游戏一层一层设计也比较精密,不过关于电影的翻译,还是有些jiong的。
一开始电影里很多日本人说日语,字幕中文。这样,只会英文的观众是不会知道他们在说什么的。
后来的一段,剧中人物讲英文,没有字幕。所以就算一个英文不好的人之前庆幸过,这一段也是不会太明白的。
再后来,最主要的任务开始以后,就稳定了,英文发音,中文字幕。有时候不得不感叹,果然是新加坡,连看电影,你都得Bilingual.
2。看完电影跟YNL和方同学在楼下喝柠檬茶聊天,方同学跟我们分享了
如何用衣架解决被反锁在门外的问题。晚上在common lounge遇到两个刚来的韩国小帅哥,随便聊了一下,
他们说被反锁在门外,只好在common lounge等一通宵,第二天早上去楼下办公室拿备用钥匙。我一听就兴奋了,没想到这么快就可以见识到衣架开门,于是怂恿着方同学去给他们开门(门旁边是客厅的窗子,所以手伸进去用衣架钩下门锁就好了)。方同学于是成了那俩小帅哥的恩人。我现在还记得他们兴奋,激动,和
迷惑的眼神,哈哈。然后最后跟他们说,平时记得把贵重物品锁好。。。
3。这个倒是没什么喜感。话说隔壁住的四个比利时来交换的女生,昨天遇到其中一个,小聊了一下。她对我的存在表现的非常感兴趣。。。说都打算搬出去了,因为本来想到亚洲了解下不同的文化,结果还要继续和比利时的人一起住,这几天又都只遇到了德国法国之类地方的人。。。其实我也想了解异国文化,只是我们不是交换生,还得好好学习。
学校没把含辛茹苦的我们和那些夜夜笙歌的交换生们放一间实在是很明智,呵呵。
葻葻 23:58:21
你旁边的房子住的是谁
泥瓜 23:59:28
印度meimei
葻葻 00:00:37
哦
葻葻 00:00:42
不好搞
泥瓜 00:01:04
是啊 好脏
葻葻 00:01:22
呵呵
葻葻 00:01:28
印度人半夜不睡觉
泥瓜 00:01:51
我旁边就是common lounge
泥瓜 00:02:08
每天凌晨2、3点的时候 exchange们就在我窗边hi
葻葻 00:02:29
恩 她们很high
泥瓜 00:03:43
印度mm晚上不睡觉干什么啊?
葻葻 00:04:03
上网啊 聊天啊
泥瓜 00:04:07
在客厅?
泥瓜 00:04:17
客厅热呢 她们在房间就好
葻葻 00:04:20
之前住宿舍都这么说 她们好像都不用睡觉的感觉
葻葻 00:04:27
在房间吧 房间有空调
泥瓜 00:04:31
那就还好
泥瓜 00:04:45
我主要对抗窗外的“where are you from?” "nice to meet you"
葻葻 00:05:00
哈哈哈哈
泥瓜 00:05:16
张萌说让我准备好 let them shut up speech
葻葻 00:06:03
没用啊 陆陆续续都有人 你还能一直说啊
泥瓜 00:06:07
挂个牌子
。。。。。。。。。。。。。。。。。。。。。。。。。。。。。。。。。。。。。。。。。。。
另外,to广大亲朋好友们,尤其是爸爸妈妈,
我只是发个牢骚,不要为我担心,想到曾经和不睡觉的俩印尼mm一间房住了一年,这真不算什么。
7月31日草稿
昨天和妈妈还有她的朋友去看了唐山大地震,拍得很不错的片子,和好莱坞的灾难片角度很不一样,反而更深入人心。
我不想做剧透那么伤人品的事,只是想起了去年的映秀。
去年五月份,去了映秀镇,也就是512地震的震中。当时拍了不少照片,可是每次想要整理图片发出来的时候,总会很沉重,于是等了一年。对某些人来说,这些图片已不再“新鲜”,但这并不重要。
震前的映秀是个青山绿水环绕的宁静小镇。照片上一片片黄土坡是震掉的山脚造成的。
虽然当时地震已经过去了一年,大部分现场却无从清理。遇难者公墓是一座山,六层尸体堆积出来的山。
To be continued...(没有搞清楚这个网站gallary里面的图片怎么删,所以新的图片传不上去了,询问中)
上次随便放了个课表,这次来简单解释一下。
星期一:Consumer Behavior 消费者行为(市场专业基础课)
星期二:Research Methods for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社会科学基础课)
星期三:Management Accounting 管理会计,Computer as an Analysis Tool 计算机作为分析工具(商学基础课)
星期六:World Travel and Tourism 世界旅行(市场专业选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