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之道,乃祖国医学的一大特色,中医强调防患于未然。早在殷商时期,保健防病的意识已经萌芽;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对养生、预防多有论述;但从医学角度开始深入探讨,最早也是最经典的医学著作当属《黄帝内经》,其中指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以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在《内经》经典理论的指导下,经过历代医学家和养生学家对养生理论和实践的不断继承与创新,中医的养生学日臻成熟与完善。
养生又称摄生、养性。生,是生命、生存、生长;养,即保养、补养、摄养。养生就是调摄生命、保持健康以达长寿。它的实质就是要做到“形体不蔽、精神不散”,原则是协调阴阳、保阳益阴,五脏坚固、脾胃为本,畅通经络、调和气血。养生强调的是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饮食而慎起居,坚五脏而通经络,避虚邪而安正气。著名中医专家朱丹溪有句名言:人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说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阴”的部分比“阳”的部分要走得快。因此,护“阴”是养生延寿的关键!
暑往寒来年复年,夏着单衣冬着棉,春暖秋凉莫大意,二四八月乱穿衣。后世医家、养生家在《内经》的基础上,从各个不同角度撰写了适应四时气候变化的养生学专著。人生活在自然之中,自然规律和变化对于人体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人的生理、病理都与自然规律息息相关,适寒暑,是人适应自然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法于阴阳”的具体体现。而人体的这种自动的适应力是有限的,须以其它人为的措施配合,以达到主动适应四时气候的变化。
起居 立夏、小满已过,此时天气渐热,植物繁盛,中医认为此时人体的心脏机能处于旺盛时期。根据顺应四时的养生法则,长夏防湿,起居有常,清静养神,宜“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特别提倡睡子午觉,“子、午”时是人体经气“合阴”及“合阳”的时候,有利于养阴及养阳。晚上11点以前入睡,效果最好,因为这个时候休息,最能养阴,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午觉只需在午时(11点—13点)休息30分钟即可,因为这时是“合阳”时间,阳气盛,所以工作效率最好。
饮食 盛夏酷暑,人体出汗多,需多补充水分,保持机体平衡。夏日炎热,胃肠受暑热刺激功能相对减弱。而气血生成与运行等生理活动的中心是“胃”,正是基于这种胃为气血之源头的生理学认识,因而构成以胃为中心的经脉循环体系——中焦,为此,保证胃肠功能正常,选用食物滋养补益,抵御暑热侵袭,是夏季养生的重要一环。古代医学家李时珍曾提出,食粥一大碗是夏季最佳饮食,如将绿豆、莲子、荷叶、芦根、扁豆等加入粳米中一并煮粥,并搁凉后食用,可起到健胃、驱暑的功效。
养心 夏季养生要注重对心脏的特别养护,《医学源流论》说:“心为一身之主,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故为君主。心藏神,故为神明之用。”心主神志,心主神明,故称心藏神。正如孙思邈在《摄养论》中说:“四月,肝脏已病,心脏渐壮。宜增酸减苦,补肾强肝,调卫气;五月,脏气休,心正王,宜减酸增苦,益肝补肾,固密精,卧起惧早;六月,肝气微,脾脏独王。宜减苦减咸,节约肥浓,补肝助肾,益筋骨。”所以在夏季可吃一点养心阴的东西,如冰糖百合莲子羹、小米红枣粥、藕粉或桂圆肉水……在五脏中,心脏最辛苦,所以适当地补益心阴将有助于健康。
posted on 2006-06-22 10:37
my god 阅读(139)
评论(0) 编辑 收藏 所属分类:
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