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為我愛著孤獨,以為自己不會迷路,以為自己跟自己,再不用誰照顧! 時間是個無賴 讓我太遲 讓你太快

    医院图书馆藏书不是一个杂乱无章的集合,而是要有合理的结构、科学的体系(1),本文主要就结构问题,特别是文艺类书籍在作中反映出的一些问题谈一点浅见。
    我院资料室的文艺作品长期保持一种鱼龙混杂、良莠并存的状态,学迷于色情、暴力、凶杀描写的思想内容不健康的书占了文艺类书籍的20%以上,这种现象的存在,是与藏书结构上的指导思想分不开的,笔者曾认为:医生面临更多的是涉及心理、行为上的问题,而这类书在某种程度上能起“反面教材”的作用,能使他们掌握一些戌材料,在实践中得到一些参考。
    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首先医务人员都 受过中等以上的专业技术教育,有一定的文化层次,再加上基层医生业务工作繁杂,他们不屑于、也没有时间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其次,就这类书本身而言,大都 以渲染血腥、恐怖场面为乐,以大量赤祼祼的、毫无根据、带强烈挑逗色彩的性描写来达到刺激感官的目的,在这样的作品里,能有多少科学性提供、能有多少学术价值挖掘是大可商榷的。
  但在文艺作品中占多数的一批中外名著同样没有引起他们的兴趣,似乎这都是一引起可及的“阳春白雪”,是与医学毫无关系的“高谈阔论”,于是敬而畏之,敬而远之。
    这样,文艺类书籍成了医务人员学习的真空。
    文艺类书籍怎样为广大医务人员服务?优秀的文艺作品真的就“曲高和寡”吗?

  最近,笔者囫囵吞枣的粗读了若干中外名著和理论文章,发现在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并不鲜见可资借鉴的精彩的疾病描写,都紧扣主题,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显示了作家们渊博的常识及其驾驭能力,其实、可信,寓知识性与可读性于一体。现撷取几例以为说明。
  最典型、也是大家最为熟悉的当数鲁迅在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创造的狂人形象。作家以细腻的笔触,逼真的刻划了一个精分症患者在被害妄想支配下独特心理活动的轨迹,而这是完全科学的。比如沈氏曾指出:“病人对妄想内容多不原主动暴露,并往往企图隐蔽它......内容离奇,逻辑荒谬,并有扩大泛化的趋势或其的特殊意义。(2)”在小说中,狂人看见菜碗里鱼的眼睛,便认定是人的眼睛瞪着他,吃鱼则意味着吃人,他将日记也小心翼翼的收藏起来,这些细节与沈氏对被害妄想循点的归纳完全吻合,从这个意义上讲,《狂人日记》几乎是精分症妄想症状的绝妙注脚,值得去认真揣摩、品味。当然,鲁迅显然不是孤立的去为该症状作形象图解,而是以革命作家的激情将这一形式完美地同思想内容相结合,深刻的揭露了几千年来封建制度的吃人本质,这是题外话了。
  司法鉴定中常常涉及的性变态问题在名著中也有反映。《聊斋志异》中有一篇名为《犬奸》的微型小说,大概可作第一例官审的恋兽癖案件:
  “青州贾...恒经岁不归。家蓄一白犬,妻引与交,习为常。一日夫归...犬突入...啮贾人竟死。后里舍稍闻之...鸣于官。官械妇,妇不肯服...命缚犬来...犬忽见妇,直前碎衣作交状。女始无词...后人犬俱寸磔以死。......”
  不可否认,其中含有虚构、想象的成份,但这一题材并非就是蒲松龄头脑中空穴来风、胡思乱想,“虚构、想象只是一种艺术手段,而社会生活才是创作的唯一源泉(3)”,“蒲松龄像画风俗画一样,广阔的描绘了各式各样的社会生活...这同蒲松龄对农村生活的深刻观察和朴素的审美观有着密切的联系(4)”。很难想象,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如果没有诸如此类的事件,他的笔下会产生生动具体的形象。小说中“妇”是比较符合李氏(5)对“恋兽癖”下的定义的,而且恋兽癖“极为罕见”,那么这样一篇有因有果、有始有终、短小精悍的作品,难道不能为我们的医生在工作中提供某种帮助吗?
  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麦克白》是心理描写的杰作(6),剧中麦克白夫人怂恿丈夫弑君而立,后被巨大的恐惧所笼罩,引起睡眠障碍和强迫行为,最后因无法承受剧烈的心理冲突导致精神分裂而死。剧中描写她在梦游状态下来到一间幽暗的小室,这时暗中窥视她的侍女和医生有这样两句对白,颇为传神:

  医生: 你瞧,她的眼睛睁着呢。
  侍女: 嗯,可是她的视觉却关闭着。

  麦克白夫人一边擦着手,“擦了足有一刻钟时间,”一边喃喃自语:“去!该死的血迹...这儿还是有一点血腥气,所有的阿拉伯香料都不能叫这只小手变得香一点...”,医生对此进行了分析,说“这是心理上一种重大的纷乱”,“她的心里蕴蓄着无限的凄苦,”并告诉侍女,“凡是可以伤害她自己的东西都要从她手边拿开。”(7)莎翁在这里占用了整整一场戏的篇幅从医生的角度对她进行病理分析,并不是偶然的,除了剧情需要外,还同一个人文主义作家重视对人的研究、以人为本,提倡人性高于神性、人智高于神智的人文观是分不开的。所以也就难怪有的评论家走得更远一些,甚至认为整出剧就是对恐惧心理的研究(8),也是有道理的。
  还有一引起优秀的文艺作品,由于作者和时代的原因,带来了一些局限,但我们如果交其放在具体的环境中加以具体分析,也还是能有所借鉴的。比如薄伽丘在《十日谈》中,为宣扬幸福在人间,反对禁欲主义,却走向了纵欲主义的泥淖,反映在引起非议最大的“魔鬼与地狱”这一故事中,如果我们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为情节所迷惑,以医生的的职业眼光来客观分析,能不能从中看到一点性生理、性心理发展的脉络呢?
  必须要指出,《十日谈》中所涉及的某些色情描写在数量上是少数的、情节上是含蓄的、立意上则是以表现被中世纪教会所扭曲压抑的人的美好情感为主导的,这正是与前述“反面教材”中肉欲的、纯动物性描写的本质区别。
  优秀的文学作品浩如瀚海,以上只是一点凤毛麟角,其他如鲁迅《长明灯》中的偏执狂、《聊斋》中专嗜活蛇的异食癖以及意大利长诗《疯狂的奥尔兰多》对一青年因失恋而发疯的过程及心理变化的描写,等等,限于篇幅,就不再述了。
  不只是医学,很多社会知识、科学知识在文学中大都有所反映,辛弃疾曾以天才的想像和极富诗意的文笔在一首小令中提出月球自转和公转的假设,被王国维评为“神悟(9)”,恩格斯也曾指出,他从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学到的东西,甚至比“从当时所有的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尝到的东西还要多”,这是因为文学是通过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来再现现实生活图景,因而成功的作品必有某种程度的真实性(10),由此可以知道,在如此众多的作品中有怎样巨大的认识作用,有何等巨大的能量可供采集、挖掘——而这一切都是以文学作品中审美作用——即给人以愉悦、给人以高尚的精神享受的作用——为中介的,缺少这一桥梁,其认识作用也就无从谈起,就象前述“反面教材”那样,以低级趣味的东西为噱头来取悦于人,是行不通的,是不可能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的;正因为审美作用又只是一种特殊途径,它所表现子网掩码各种形式都是为“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家思想情感”服务的,以、所以又决定了我们的医务工作者在面对着作品中所涉及的疾病描写的时候,就不宜将其与教科书进行简单对比、生搬硬套,而是应该在读过大量的作品后,给自己打开一个窗口,找到一个视点,让自己善于站在一个更高层次的、更广阔的角度来分析、解决面临的问题,更好的把握现象与本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
  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而且应该为广大的医务人员在提高其文化修养、提高内在的业务素质上发挥作用,图书室应该主动适应这一客观现实,在文艺类书籍的结构上加以调整,适当保留若干“反面教材”,更多地充实高层次、高品味的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为他们创造外部条件;而我们的医务人员也应认识到“功夫在诗外”这一道理,在保证业务学习、实践的基础上,抛却陈见,以“医家看见病”的精神,主动地在优秀的文艺作品中汲取营养,为已所用,促进自身的发展更以自身带动医院的发展。

  最后,鉴于笔者在医学、文学两方面均浅陋无知,文中定有诸多失误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不吝斧正。
  谢谢!


  参考文献:
  1、李金池等  医院图书馆工作手册  P14
  2、沈鱼村  精神病学(第三版)  P589
  3、以群  文学的基本原理  P59
  4、蓝翎  文史哲·略论《聊斋志异》在中国小说史的地位  转引自《聊斋志异》
  5、同2,  P767
  6、朱维之等  外国文学简编(第三版)  P88
  7、朱生豪译  莎士比亚全集·8  P378 - P381
  8、李梦桃等  莎士比亚戏剧精解  P38
  9、王国维  人间词话 P53
  10、同3  P77

 

posted on 2009-01-22 17:01 曲洋 阅读(182) 评论(0)  编辑  收藏 所属分类: 工作与事业及养家糊口

只有注册用户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该文被作者在 2017-05-15 11:39 编辑过
网站导航:
<2024年11月>
2728293031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1234567

相对无言,落花流水
不期而至,清风故人

留言簿(6)

随笔分类(43)

文章分类(92)

相册

最新随笔

搜索

  •  

最新评论

阅读排行榜

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