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蕴书院 2017-07-19
要解读心经,我们绕不过一部经典,那就是西游记,西游记现在有很多解读,最著名的就是吴闲云老师的政治斗争论,说它实际想要说明的是佛派(外来思想)与道派(本土思想)在争夺话语权的斗争过程,还有一种干脆就把他解读为办公室哲学等等,我至少看过三种不同的解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今天我也来凑个兴,从心者见心的角度来谈一谈西游记和心经。
在这部关于取经的小说里,真正出现的"经"其实仅有一部,而这部经并不在唐僧从西天大雷音寺取回来的数千经卷里,却正是半路上遇到的这位山野和尚--乌巢禅师顺嘴说出来的。不仅如此,这位大神还预言了大唐圣僧西天取经的全过程。一路上唐三藏按照乌巢禅师的预言渡过了千山万水,克服了重重障碍,终于到达了灵山。
大家可以重温一下第十九回:云栈洞悟空收八戒 浮屠山玄奘受心经,说唐僧收了猪八戒,走了一个多月的平稳路,忽然看见一座叫浮屠山的高山。这山上有棵大树,树上有个大鸟巢,窝里就住着这位乌巢禅师。禅师远远地看见了唐僧,知道自己要等的人来了,即离了巢穴跳下树来迎接。乌巢禅师还没问唐僧一行要去哪里,倒是唐僧先开口问道:"西天大雷音寺在哪?"禅师回答道:"远哩!远哩!一路上尽是狼虫虎豹,太难走了。""那么究竟还有多远哪?"唐僧一边问一边虔诚地施礼。禅师没有直接回答唐僧关于取经的路应该怎么走的问题,而是静静地说道:路途虽远,终须有到之日,却只是魔瘴难消。"路途虽然遥远,总是能到的。但只是那些魔障难消。我这有《多心经》一卷,凡五十四句,共计二百七十个字。如果遇到魔障你就念念吧。"然后,顺嘴口述了一部经文,这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书里一字不落,全文照录!
这部《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就是在《西游记》全书中惟一全文出现的佛经,心经自传入中国以来,流传至今大约有七个译本,在众多的译本中,又以唐玄奘翻译的影响最为深远,这个译本通常被简称为《心经》。《西游记》里所引用的这个译本恰恰就选择了历史上唐玄奘翻译的版本。历史的真实和小说的虚幻就这样被这部《心经》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了。
唐僧听到了这部经文虽然立刻记在心里了,但并没有弄明白这部经的真正意思,更没有弄懂为什么乌巢禅师不回答善于大雷音寺在哪里的问题却传授了一部经?正在唐僧纳闷的时候,乌巢禅师已经踏上云光转身就要回树上的大鸟巢去了。唐僧一把扯住禅师不肯放手,继续追问去西天的路应该怎么个走法。禅师淡淡一笑,心想:“我已经回答你了呀!你怎么就不明白呢?既然这样,那就给你个通俗的解说罢。”然后,乌巢禅师又用大白话说出了一段顺口溜:
道路不难行,试听我吩咐: 千山千水深,多瘴多魔处。
若遇接天崖,放心休恐怖。 行来摩耳岩,侧着脚踪步。
仔细黑松林,妖狐多截路。 精灵满国城,魔主盈山住。
老虎坐琴堂,苍狼为主簿。 狮象尽称王,虎豹皆作御。
野猪挑担子,水怪前头遇。 多年老石猴,那里怀嗔怒。
你问那相识,他知西去路。
这个顺口溜儿表面上预言了唐僧取经一路上的经过,其实正是乌巢禅师对自己刚才所说的经文专门给唐僧所做的通俗解读,尽管从表面上看这个顺口溜和《心经》好像没有什么关系。
佛经本身就没有固定的解释,如何理解,要靠个人的悟性。历史上曾经有太多的高僧大德对这部《心经》进行过解释,但哪个像这段顺口溜儿这样生动形象?经其实不是用嘴念的,而是当路来走的,念经就好比看路线图,按图索骥,我们便知道了应该遵循的方向。而乌巢禅师所说的顺口溜儿正是唐僧一行的行进图。“经”者“径”也,路径的径,经就是道,道就是路。从这个角度来说,唐僧取经本身就是对这部经书的最生动,最通俗的解读。
“你唐僧不是要问取经的路在哪里吗?就问问你身边的老石猴吧!他是心猿,他知道的。”说完了这番话,乌巢禅师一跺脚,化做金光走了。孙悟空嫌禅师嘲笑自己是千年老石猴,就用金箍棒往上乱捅,但却连大鸟巢的一缕藤条也碰不到。孙悟空的修为和这位乌巢禅师的差距就一览无余--看得见,够不着,还远没有“悟”呀!
当乌巢禅师把经传授给唐僧的时候,他称其为《多心经》,这个叫法很有深意。因为这时不管是唐僧还是孙悟空都有太多的杂念,太多的心,太多的“误”而谁也没有“悟”。“悟”只有一种,而“误”却有无数,所以叫做“多心”。经过了千山千水,多魔多障,唐僧和徒弟们磨去了许多的杂念,从无数的“误”中得到了“悟”,才把“多心”修炼成了“一心”。
这可不是我相像的,而是在原著里面是有印证的。
请打开第七十九回:寻洞擒妖逢老寿,当朝正主救婴儿,这一回讲的是唐僧师徒路过比丘国,国王被妖魔所缠,身染重病。并听信妖言,要用一千多个男孩的心肝做药引。为了搭救孩童,孙悟空化作假唐僧深入王宫,识破“国丈”和国王宠爱的“美后”是白鹿和白面狐精变化,国王羞惭难当,低头认错。一千多个小孩的性命得救了,全城百姓感恩戴德,比丘国因此改名为小子国。
假唐僧(也就是孙悟空)对国王说我有很多心,但并没有他需要的黑心,原文这样写道:“既如此,快取刀来。剖开胸腹,若有黑心,谨当奉命。”那昏君欢喜相谢,即着当驾官取一把牛耳短刀,递与假僧。假僧接刀在手,左手抹腹,右手持刀,唿喇的响一声,把腹皮剖开,那里头就骨都都的滚出一堆心来。唬得文官失色,武将身麻。国丈(也就是那个白鹿妖怪)在殿上见了道:“这是个多心的和尚!”
假僧将那些心,血淋淋的,一个个捡开与众观看,却都是些红心、白心、黄心、悭贪心、名利心、嫉妒心、计较心、好胜心、望高心、侮慢心、杀害心、狠毒心、恐怖心、谨慎心、邪妄心、无名隐暗之心、种种不善之心,但无一个黑心。
所以呢,我们常说“心头鹿撞”,人有“二心”就会生出灾祸,更何况这多心。这么多心其实就是在暗示唐僧的心并非虔诚,收服了这个白鹿精以后,那么唐僧的心头就再也没有鹿撞,从此以后“多心”就变成“一心”。这部经的名称也就变成了《心经》。
在唐僧一行遇到乌巢禅师的时候还有个小细节,这位禅师认识猪八戒却不认识孙悟空,还问“这位是谁?”而从后来他说出的顺口溜儿看,他早就知道这位多年老石猴。他这样说是在暗示唐僧不知道心是什么,心在哪里?而唐僧取经的过程正是寻找心的过程。真经是用心路历程写成的,而不是用文字写成的。同样,真经是用心来读的,而不是用嘴来念的。
所以后来中国禅宗文献还有一句很著名的话: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不立文字,是指用心去领悟,而不要借助文字等等媒介;教外别传,是指用文字教义之外的传授方式传授佛法,即通过心的领悟传授;
“心”并不是指我们日常行思考作用的心、依照逻辑定律思考的心、或心理学家所描绘的那种有种种感觉、情感的心,而是在所有这些情感与思想之下做为其基础的心。这个心也称之为“性”、“真如” ,是做为一切之基础的东西。心可以说是当我们在心理上对思想与感觉的主题向深处挖掘时,最后达到的底层,而“性”则是我们的本体认识所能够认识的界域。本体认识的界域亦就是心理认识的界域,反之亦然;因为当我们到达其一,就发现我们也在另一之中。两者只是起点不同;其一向内,其二向外,而最后却会到达相同点。当我们见到了心,就见到了性;当我们领悟了性,也就领悟了心;它们是同一的。
那彻悟心的人,他的每一个举动都与性完美相合,这样的人就是佛──“觉悟者”。佛是性的人身表现。如此我们可以说,性、心、佛只不过是不同的表示法,当我们从不同的立场来指明同一件事情时,我们就用了不同的名词。而禅宗在它四句话里所表明的理想,乃是直接去抓住真如,而不要用任何智性、德性、仪式或其他等等做为媒介。
我认为,唐僧师徒四人的整个西游历程也就是这四句话的实践过程。
自从乌巢禅师传了这部经以后唐僧没有一天不念,没有一刻忘记。就这样唐僧带着石猴、野猪和水怪,师徒一行历尽千辛万苦,经历种种魔障,一路西行,寒来暑往,一转眼十几年过去了。
在第九十三回给孤园问古谈因里面说到,这一天,取经队伍马上就要到了如来佛祖曾经讲经的给孤园,唐僧忽然又发起了感慨:“前几天那寺庙里的僧人说到天竺国都还有两千里,不知是多少路哩”。
大家注意,这个问题唐僧在西游记里可不是第一次问了,其实他总是在不停的问,到西天的路在哪里,还要走多久才到。
这一次,孙悟空就反问师父:“你好像又把乌巢禅师的《心经》忘了?”唐僧诧异道:“《般若心经》是我随身衣钵。我可以倒背如流,怎么说忘了哪?”悟空原话““师父只是念得,不曾求那师父解得。”,意思是说“但你仅仅只是会念,并没读懂呀?”悟空反问道。唐僧又说,“猴头!怎又说我不曾解得!你解得么?“悟空,那你明白了吗?”行者道:“我解得,我解得。”“我明白,我明白。”原文说,自此,三藏、行者再不作声。悟空与唐僧相对无语,流水落花,心照不宣。但猪八戒、沙和尚却闹不明白这师徒俩打的是什么哑谜,竟然嘲笑起猴儿哥来。
原文写道:旁边笑倒一个八戒,喜坏一个沙僧,说道:“嘴脸!替我一般的做妖精出身,又不是那里禅和子,听过讲经,那里应佛僧,也曾见过说法?弄虚头,找架子,说什么晓得,解得!怎么就不作声?听讲!请解!”沙僧说:“二哥,你也信他。大哥扯长话,哄师父走路。他晓得弄棒罢了,他那里晓得讲经!”在他俩看来猴儿哥只会耍弄棒子,哪会讲什么经呀!这时唐僧感叹道:“悟能、悟净,你们快别胡说了,悟空解得无言语文字,乃是真解。”
至此,这部唐僧念了一路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才由他自己解开了。
大家想不想知道唐僧到底悟出了一个什么样惊天动地的道理?真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吗?非也,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大家都知道,我敢保证大家都曾经说出来过,而且绝对说了不只一次,这个道理就是83版西游记电视剧主题歌的最后一句: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对于唐僧来讲,经历了千山千水,多魔多障的八十一难,除去了一路上妖魔鬼怪,才能取到真经。魔障消灭,即见灵山,这《心经》也自然就读懂了。
经是用实践才能表达出来的真理,而真理与文字其实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悟空所解的是没有语言文字的经,这才是真解。真正的经是没有文字的。用文字写成的经仅仅是一种描述、一种说明、一种导引。经文本身并不是真理,而仅仅是引导读它的人去领悟。
打个比方:真理好比黑暗里照亮心灵的明月,而“经”不过是指向那明月的手指。手指可以指出明月的所在,但手指本身却不是月亮。而且,要想看到月亮既可以通过这只手去指,也可以通过那只手去指,甚至并不一定非通过手去指。手指可以不在,而明月却常在。
毕竟,看到明月的不是手指,而是眼睛,这眼睛就是人心里的悟性。经仅仅是教给读经的人一种看事物的方法,在你困惑的时候唤醒你的智慧,擦亮你的眼睛,呼唤你走出牛角尖儿,发现那条你该走的路,而通向灵山的路终归还是要靠自己一步一步地走去。
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读同一段文字,他的体会是不一样的。比如《西游记》,我在十来岁时读和现在四十多岁重读,体会是完全不同的。唐僧读《多心经》也是如此,从根本不懂,到逐渐明白,到最终觉悟,取回真经。其实,《西游记》所讲述的取经过程,就是把浮屠山的《多心经》读成给孤园的《心经》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心经》的最好诠释。
顺便多说一句,其实路在脚下这个道理,猪八戒和沙和尚也是懂的,因为他们也是和唐僧一样一路跌跌撞撞走到灵山的,但为什么他们还要嘲笑大师兄呢?确实他们的悟性没有前两位高,唐僧是如来佛爱徒金蝉子转世,而悟空乃是汲取千万年天真地秀、日精月华的仙胞石猴,后者的前身只是玉帝手下两名武将而已,那为什么又说他们也懂得这个道理呢?他们的懂只是亲身无法体会,他们的懂只是贯穿于每一次的实际行动之中!这就应和了《易经 ● 系辞上传》第五章里面的一句话:
一阴一阳之谓道。。。。百姓日用而不知!
posted on 2018-11-13 14:36
曲洋 阅读(119)
评论(0) 编辑 收藏 所属分类:
流水入霜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