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代典籍中文化的含义⑴文的本主是错画,也就是花纹的意思⑵化的本义是改易⑶文化很早就已合成
*p;{!AE 2.广义文化应该把握的要点⑴是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⑵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⑶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C# t~^O|y '1j 4fWJG 3.狭义文化应该把握的要求⑴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⑵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历史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⑶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9=Dx|P8R 5/"&-N^sIC o>`g'<NB 4.文化现象与文化事象的区别:文化现象所反映的是文化展过程中的外中状态和联系,具有个别、具体、可直接观察和经验性等特点。而文化则指的是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是群众在共同需要、共同心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和不断给予陶冶的结果。它往往是思想观念及其特化形式的综合,它不但具有外在的特色,而且含有观念的特色。文化现象是人们对现象的感受上升到理发概括的认识产物
pGDZR15ja L>+&Z5s# 4QuHC9${k 5.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统一性表现在:多元性在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国境内共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立的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发展的历史;统一性在于: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文化就是在统一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其形成原因⑴有着共同的文化源⑵多元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渗透、互相促进⑶汉族文化起主导作用,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各民族文化的作用
n]xF/:AM] _>]{ \N Llp91MD 6.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的区别与联系:区别:上层文化是由统治阶级和上层文人创造的,其传播途径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而底层文化是由广大人民创造的,它主要是靠人们的口头才得以传播的;联系:无论是上层文化不审底层文化,它们的来源都是原始文化的,虽然在后代有分化,产生了差异甚至对立,但深究其内在的精神又互相关联、互相补充。民族文化与国别文化都是这由这两个文化面联合构成的。两个文化层面缺一不成其为完整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就是两个层面文化精华的荟萃
y[ = x{d. "G[X]56` r3M;mESJ 7.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区别是:传统文化指历史上贵留下来的所有人文精神的总和,是全部的文化遗产,带有整体性。文化传统就比较概括一点,它指的是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精神,具有稳固性和延续性的特点。它是在某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产生,并与那个时代相适应的。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它又通过不断的传承逐渐积淀下来,综合了不同时代的多方面的内容,因而就带有各个时代的普遍特性
BTn buVwH AI8Rm0 E:c" v* 8.文化传统有那些性质和特点:特点: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它是在传承中积淀下来的,是历时的产物,又在每一个时代产生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形式特点;因此,它带有各时代的普遍特性,又综合了不同时代的多方面的内容。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性质:文化传统既有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的,也有对社会发展起负面作用的。对文化传统一律否定,采取虚无的态度是不对的;不加分析,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也不是正确的态度
%A[@ eBN22+B (T ,"A gnO 9.如何理解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是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基于文化的本源和沿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有人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从而认为讲究传统文化即是复古,甚至认为传统与现代化是不能并存的,或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反传统。这种认识忽略了现代化进程仍然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部分,一但否定了传统,现代化与民族特点也就是中国特色就要脱节,与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不一致的
$tJPa C1aIERal<g 6|K|,_VlU 10.为什么说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⑴一切文化事象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存在、变异、发展,从而具有某一时代的特色⑵文化是在历时传承的过程中积淀并确立了自身的传统
x!SvZd r}2DC* ?Y%~itc~> 1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过程中如何对待西方文化:任何一种民族传统,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引进和吸收其他文化一旦成为现实,也就是说,这些被吸收的外来文化一旦与自身的文化相融合,它便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没有一种文化是纯而又纯的,吸收外来文化是丰富和发展本体文化的正常途径之一。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是不能与西方文化截然对立的,而应该是吸取精华,去其糟粕,洋为中用,才是符合时代文化潮流的
8L"i Sv&e 23a~9)P eI>=z*<z 12.宣传传统文化就是复古(见题9)
>[5BO[qL u8`/tKwJ& %>DJ2 13.如何掌握中国文化的理论体系:⑴有关文化的一般概念⑵中国文化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⑶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决定历史发展的诸因素⑷有关中国文化分科的知识⑸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
)XA%q9 a, "+bT[ke-5y Ix|n[x@! 14.地理地人类文化发展当中的作用:地理环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着自然提供给它们的条件,进行他们的文化的建构,展开他们的文化历程。因此,了解一个文化的总体特征,从地理环境方面进行观察是十分必要的。要注意的是,为了解文化所作的地理观察,必须是历史的,文化与地理是互动的。越是早期,人类文化的创造越是受制于它的地理条件;越到后来,人类施加于自然环境方面的影响越深。同时,地理对人文的影响,也不是简单的人与物质自然的关系,其间还有复杂的中介内容
\_Wz| kG*_T3 jg -$;.K 14.中国地形地势的特点:自西向东构成了三个落差显著的阶梯。第一阶梯是青藏高原;第二阶梯是从青藏高原往东往北;第三阶梯则是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及云贵高原东缘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整个中国的地势和地形就像一把巨大无比的躺椅,西北背靠欧亚大陆,东南面向太平洋
PeMvc7v']c Wo| 3FY p"8Kdm,> 15.中国古代的几条交通线:我国古地理专家从新石器文化遗址的颁布,发现了远古中国的交通线。大致沿渭水、黄河、济水一线,从遥远的古代,就形成一条联系东西的交通线。与这条东西线相交,还有三条南北方向的交通线,一条在太行山以东不远,北起河北的曲阳,南至河南新乡,都有仰韶和龙山两个时期的文化遗址存在。另一条在太行山西侧的汾水流域。列西的一条,则在今陕西境内,南起西安,向北穿山越岭,北达榆林、府谷一带
K<L$<)qg _Nq=B BlvSVh?X LjR@|B 174.新世纪中华文明的现代复兴和综合创新应该做出的十大创新是
blue1661 | 2006-05-16 22:02 | 16.中国近千年气候变迁的趋势和分期:五千年来中国气候的大势是由暖变冷,具体表现是温暖时期一个比一个短,温暖程度一个比一个低。主要有温暖期、寒暖交错期、方志时期(寒冷时期)、仪器观测期 ]()riUnl !PHsI iO3g 4~DhC >o 17.中国饥荒的总体情况:见18题 E(#DHLjB ~V=d0S%l- )#@ctw9>@, 18.气候变化与饥荒有没有直接关系?为什么?中国气候的变化与灾荒疾病是有直接关系的。中国的灾害性气候非常多,旱灾特重,其次是洪涝,以及与此关的蝗灾病虫害等。特别是自中国的气候转入寒暖交错期后,灾荒疾病随之增多。大水之后往往有瘟疫,大旱之后往往有蝗灾 h*CkH/Ar X&s&`B?j ] r4yy$U 19.从地理条件说明中国为什么不能走古希腊式的文明道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虽然是黄河流域,但不同于西亚文化的是,它所依赖的不是黄河干流本身,而是它众多去流河汊所形成的河曲湿润地区。地理特征决定着中国古代不可能走古希腊式的文明道路。古希腊文化产生于地中海的半岛和岛屿,各地理单元都有着很大的独立性,而地理环境的独立性决定着每一个地域上的人口构成的相对单纯;而且那里不太适宜农业,这又决定着它经济上对外依赖性,海上贸易及掠夺盛行,曲此一个商业形态的城市民主文明得以形成。而中华祖先在创建它的古代文明时,首先面临的大地域上的人口构成多族群的特点。在中国战争征服是有的,但最终古代文明的成功依靠的不是战争,而是联合和融合。中国的文明道路既不同于古埃及、巴比伦,更不同于古希腊,独特的地理条件,制约着它独特的文明形态和文化方向 #E?!K9PoP XC%}. 2Wgm>(e 20.中国大一统的观念是如何形成的:天在大一统的观念是由于中国的地域广大,统治者追求统一而逐渐形成的。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在现象,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这样的追求来源于广大地域上人群的迁移及人群间许久以来的相互交流。天下观念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追求统一。尽管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不在少数,时间也不算短,但追求统一始终是政治观念的基调,也是历史的基本倾向。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威力持久的中国理论,对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曾起过重要作用 ]dW 8gR A"`z^\V' jr \!nP0 21.中国文化的地缘特征:中国文化的地缘特征不同于现代的观念。它所指的是当中国文化中民调整期怕,与北方范围更加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从地理的角度观察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应该特别注意与北方边地草原人的地缘关系,那里蔵着中国历史命运的重要秘密 ~iJMXO GQ4QG}e*t c_x/))U{u 22.中国的经济中心与文化中心移动的趋势:每当遇到北方边地民族大举南进的时候,中原文化人群都有一个南国作为他们的后方。实际上在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的重心已经移到南方,接着才是经济中心的南移。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常常出现这样的南北对峙:南方的经济高潮与北方的剧烈的民族融合同时并举,构成南北不同的历史景观。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同时充当着对峙高潮的两大历史舞台。文化中心与经济中心从西北向东南逐渐移动,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大势 |
|
blue1661 | 2006-05-16 22:03 | 23.元明清时期中国经济中心与文化中心是互相对峙的形势:元明清时期,南北对峙的现象起了新的变化,统一的国家出现了政治中心在北方,经济中心在南方的局面。北方在经济上相对落后,主要表现为单一农业经济占上风;而在南方,早已经过去这样的阶段而进入农工商留全面兴旺的局面。处在北方的王朝政治中心,它的立国精神都是陈旧的得小农的,因此它从来不懂得在国家政策上保护南方经济的发展势头,从而南对峙,变成政治与经济上的对立和矛盾,中国文化发展的迟滞真正开始 4Vgge9l 24.九州的划分及不足:九州分别是冀、讼、青、扬、荆、豫、梁、雍。不足之处在于由于时代限制,中国其他的地理上自成一体的区域没有涉及到。 gVH-Wo,* Y}X9S-$;j w)-g2Y^^u 25.自然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地域文化形成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们的生存质量和状态。因为人得向提供物质的自然讨生计,这是自然环境决定地域人群文化样式的第一个层次,越是人类生活的早期,这一层次的内容起的作用越大。西方有史学家曾经提出自然的挑战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原因。中国古代文明国家最早在黄河中下游兴起,就不能理解了 hqvG;QQo |pcw 4(>x Q2rKR$qw 26.典范人物对地域文化的影响: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我们知道,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出生地,而且任何人对此都会有所感知,乡土意识由此而来,一个地区典范人物的业绩,能持久地感动他的乡亲,中间起得要作用的就是这种乡土意识。典范人物是一个地区的民智资源 0pBE-C V4 B{`j'W H?&382S 27.司马迁史记里把中国划分为:天下划分为四大基本的经济区来论述地域文化习俗的。一是山西地区(即关中)二是山东地区(大臻包括先秦时期秦国以东的六国)三是龙门-碣石以北农牧交错地带和江南地区 VVI1k[_t n#?Y@gGWX "R GSILb 28.宋元明清以后地域文化的主要特色是:地域文化处在不断的变化中。外在条件的变化,可以使一个地方经济及附着在经济之上的文化现象兴衰起落。精神方面,一些没有被一方人民重视的东西,也容易淡漠甚至遗忘。新的因缘,则带来新的现象。 %R2LUMGy 4e\G! Q% ]Rt|JENXg 宋元明清以后地域文化的新现象,是东南沿海一带因海洋贸易所发展起来的一些影响一方的商业都会,如广州、福州等,在与西方的商贸往来中,文化观念首先发生变化。近代革命先从南方兴起,不是没有道理的,那里得风气之先 ck >y.vat( ~ O\af<lJ>: 29.中国古代文化基干包括:先秦时期主要有三大区域文化,即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源于在晋的法家文化和源于南楚的道家文化及楚辞文学。它们后业经过汇集融合,最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 koI<wjK 1?4lY;.JA /iA4x8e 30.地域文化是隋唐文化的一个重要资源:历史悠久的国家,有时也面临着各种深度的灾难,但我的文化从未断绝,地域性的保存之功实在不小。西晋时期河西走廊一带的凉州在中原地区完全沦入北方边地部族入侵的混乱之际,因地理之便,长期成为中原文化的中心,对保存中原文化起了相当大的作用。陈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渊源论稿中,认为凉州文化是隋唐文化的一脉重要的资源 9U9 );Ye` {1(V)< EJN%j8@JX 31.中国古代保护自然方面的观点:孟子的不违天时的观念。孟子的一些言论在古代有相当的代表性,明显的包含的保护自然的意识在内。不过,总体看来,古代许多起到保护环境作用的措施,都是与其他观念相关的行为 h7 gaqJWjM xu=Kx\5 rY8j7r C 32.中国古代是如何重视土地的深度利用的:先秦时期的魏国曾有李悝的尽地力之教,由政府督导农民提高单位亩产量,表现出信纸经营的特点。汉武帝时期曾 有代田法和区田法的推广,大幅度提高了亩产量。区田法在明清时期盛极一时。深度利用土地的意识加强,导致了一种量力而行的经营观念的出现。西晋的傅玄和北魏的贾思勰,都提出过注重提高单位产量,而不过分依靠开垦土地增产增收的主张 U8 % rL@c^{w>AE c_ >wvvx 33.运河的开通和使用对两岸人民的经济生活的影响:⑴随着沟通南北东西的大运河体系的开通,一系列大小城市沿河兴起⑵历代统治者为保证漕运畅通,甚至严禁东北、山东一带的农民引用沿线支流溉田,致使广大的华北地区河道淤塞、沟渠荒废,农业经济日趋停滞 Q_5[F~eS 0cB&5[Tma Pw_l*)0g 34.中国古代利用自然的同时有哪些失误:主要是土地的过度开垦及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 s8~i63^0 WuU-Jy# &:X) fI4+ 35.山西为何历来天下形势之说:⑴山西高原的东西两侧是太行山和吕梁山,中间夹着一条宽平的谷地,即汾河谷地⑵山西高原的北部与蒙古高原相接,蒙古高原是一个草原、沙漠、戈壁交错的地带,历来也是北方草原民族进入中原地带的要冲⑶太行山脉中的某些断裂处,又可以直通华北地区 Q'?!3_ 2 VyLCr N)1/EA) 36.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和作用①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决定着一个地区人们的生存质量②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③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生产的区域文化最具有历史的深度和广度和高度④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地区典范人物的业绩,能持久地感动他的乡亲,中间起重要作用的就是这种乡土意识 byLRAfw 5JI ]VK S*wR?PF;+k 37.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以下几项一是土地的开垦,二是水利的兴修,三是运河的开凿。这三项成就,都是根植于中国的地利条件,是古代正德、利用、厚生精神的体现,也是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体现 +_2y Z & O7supu ;'DiS! 38.大一统文化观念与地域文化观念是否冲突?它们的关系:没有冲突。中国这样一个辽阔广大的地域上,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和人群构成的不同,存在区域性的文化颁布是必然的。地域文化与大一统文化观念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资以为用的。脱离开地域文化,大一统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水之水,不能发展下去,而地域文化又是在大一统中不断发展的,它受其影响、制约,沿着大一统的文化观念的方向前进,并为它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资源 |
|
blue1661 | 2006-05-16 22:03 | 39.新石器时代特征:最重要的特征是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的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遍布中国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和东南、西南及华北、东北各地。其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即仰韶文化以前时期、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 cS|@}Q^xuC C " '6 K&f73Wv 40.传说时代的文化线索是什么:在原始社会文化里,宗教信仰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五帝时期的历史,实际是宗教中心的形成和发达。它所以能将众多的人群辐辏到在一起,是因为这求教中心涵盖着先进的文化。可以这样说,五帝时代的历史线索,是文化带动着中华民族的最初凝聚 Q8P=h=IQFD 0g7D> b*g `P8j8< 41.夏代文化的特征:遵命、近人,而远鬼神 "CBBi> j_)~mA3 ml$rL3F_( 42.商代文化的特征:尊神、事鬼,先鬼后礼 MiNy]F= \inNqgqeQ8 $)"#]fO 43.西周文化的历史功绩在于:它在一个广大的地域上,在众多的林立的人群中,拉平各自的族姓界限,在相互融合中孵化出一个统一的文化人群,中华民族的基干由此生成,后世一切统一家国社会的建立,都仰仗这一基础 Y\P5damJ^ r?M"/-K>_t .nXg=j 44.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条件:一是诸侯国之间的混战和兼并,目的在争夺周王室失落的王权。这又引发了各国在君主主持下的变法,及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大思考、大争论,构成百家争鸣最重要的部分。另一方面是民力的大展。各国的强权竞争,有意刺激了本国的经济,更重要的是列国林立,加之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面求的大增,为民间的农业、商业、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隙、机会和条件。民力发展激发出的思想意识也是百家争鸣极其宝贵的部分 ZSWW Ds2C d_@Z>C" pu1 Y,Ern 45.儒家的思想的主要特征:创始人是孔子,儒学的文化背景是鲁国礼乐文明。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孔子说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应该是仁的最基本要求。孟子发展为“仁政”就是要求君主制民之产 }vT3[eaO m #vE#%tC 3h1! w 46.道家思想的主要特征:对中国人的影响与儒家旗鼓相当。道家讲究超然物外。先秦道家重要的人物是老子、庄子,需要注意的是老、庄之间在思想倾向上有相当的差异。在人生观上,老子清虚自守,卑弱自持;在政治上崇尚无为而无不为。庄子哲学的宗旨重在个体精神解放,这种宗旨的最高表现是逍遥,即无矛盾地生存于世界之中 8a?"#O8 9);-Gn v Yqld]ot^ 47.法家的思想的主要特征:分前后两期,前期法家人物的代表是管仲、李悝、吴起、商鞅等。早期法的精义是尚公义,主张建立普遍的法度,上约民、下约君,以一种公平的治理国家。后期的法家代表是韩非子,他主张法、术、势结合在一起使用,成为专门为君主权力斗争服务的法术之学 ?N1LMD1qp$ ?x6(t_h&* "S wNr3] 48.墨家思想的主要特征产生于春秋时期,创始人墨翟。主要思想特征是:墨子的兼爱、尚同、尚贤、节用、非乐等。保护民利是墨子的主要观点。它标志私营蔻阶层已经开始有了思想的代言人 pIFa'Z<Z Z0vfA!qNX yr}x:g 49.阴阳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邹衍的五行相生相克“五德终始”说。他以此来解释朝代的变更,对当时的诸侯有很大的震骇作用 /]Q[Q+b ! E LQU zE 3EU(eY 50.名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邓析的以非为是,以是为非和公孙龙、惠施的离坚白、合同异的争辩,都具有很强烈的思辩色彩。它涉及的是事物的概念与实际(即名与实)的关系问题 b.[>L`? >eo[0j mVj8>`K& 51.汉代是如何选拔官员的:汉代选官的方式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有察举、征辟、考试等方法。察举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官员人才的制度。有许多科目,其中以孝廉、茂才、贤良方正三科最显著。汉代用人权是中央、地方并行,这就是征征辟的内容。在中央皇帝征辟和公府的征辟,地方有州县的征辟。汉代的考试是与察相伴而行的,察举出来的人是否任用,还须经过种种考试,种类有皇帝的策试、公府考试、博士弟子课试等 E7$u j G4 _$3\FI' nT,cmhZp6 52.汉代独尊儒术的方针是如何确立的:公元前134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议罢黜黄老百家之言,独尊儒术,自此儒家思想正式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是熔阴阳家、黄老、名法等多种学说为一炉的新儒学,讲阴阳五行、好言灾异及天人感应使之充满了神学色彩 L wRHzv t&HaEt& B CM VzL 5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大势⑴北方民族大举内侵引起中原人群的大规模南移,其结果是民族的大融合。融合不仅发生在北方,也发生在南方;融合是汉化,也是胡化⑵对南方大规模的开发,新的经济区出现,开发之功在当代更在后世,唐代中国文化的鼎盛与此有直接关系⑶佛教的广泛传播,给固有的中国文化注入了许多新的精神因素,三教鼎立互相激荡与玄学一起共同构成此期显著的文化现象 i&O`a:YvO lg">|Bx b -MB5}CV 54.两晋时代为什么发生民族的大迁徒原因是西晋的永嘉之乱带来的北方边地民族的大内侵的结果 r(C1[ .0Bp 3%xc*}D3@ B1O.i } 55.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它不仅起着中国与西域乃至欧洲物质交流作用,也起着文化交流作用。而文化交流则具有更深远的历史意义 |
|
blue1661 | 2006-05-16 22:03 | 56.魏晋时期士人在文化上有什么特点:在哲学上崇尚玄学、佛理,一个重要的现象是清淡;在艺术上是诗赋、书法、山水画的兴起 D"O 3X F-Sl:'JSh Hua(c #[ 57.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主要流派:佛教教义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以般若学为主,后期以涅槃学为主。般若学也就是佛家空宗理论,强调以空观看世界。涅槃学主要讲成佛的问题 "d KO`1 .v}5E,D f F[d![Tk 58.佛教在南北朝时期有哪些争论:佛教在中国大规模流传时,必然地与中国固有的社会秩序、文化伦理产生矛盾和冲突。在北朝是寺院经济防碍国家利益,在南朝则表现为义理的冲突,计有沙门是否应向王者致敬之争,黑白之争,神灭不灭之争以及夷夏之争等 ]@K,na Nc|L ki_w XUH,W>dl 59.中唐以后门阀贵族衰落的原因⑴南北朝以来旧门阀贵州衰落以至从历史上销声匿迹。原因应该当从两税法以财产等级征收赋税的规定,极不利于大家庭的存在,势必造成大家族的分门析户的趋势⑵两税法造成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动,也不利于大家族经济⑶唐未农民大起义的打击和五代时北方民族的入侵,都给这个垂死的阶层以致使的一击 T#CXi< jPl"NECg S%EWxmG)) 60.中唐以后知识分子的思想变化 :一是争文化下统的意识,一是更关注现实问题和具体问题 x?2`qz<Xr D7X^'TnI \o!jY$PJB, 61.元代行省制度的内容: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省之下还有路、府、州、县各级行政机构 {3+U XcS$ 3MHS pe> tx}rAI37 62.元代的民族是如何分等级的:一等人是蒙古人,他们是征服者、是主人;二等人是色目人;三等人是汉人;四等人是南人 X$pfR6[ Y .u`9"C%D >p!p0]7W 63.明代文人的正统和非正统的含义:正统与非正统之分主要是指走着生活道路和思想状态。生活道路上的正统派指那些走着唐宋以来科举仕途老路的群体;思想上的正统则或是信仰程朱或陆、王之学的人士。非正统一流有不少也是仕途中人,区别是他们不只是官场中兜圈子,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到当时的生产科技及其他有关国计民生的事业上去;还有一些文人处在下层,但不少了起的文学、科技名著都完成于他们的手中 6Ux)" _ J^] m}sJ VKiE a G. 64.肖初三先生的主要贡献:包括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曾参加过南明抗清活动,失败后隐居在湘西的山洞里发愤著书,以孤臣孽子之心反思宋明以来的心性之学,反思整个中国历史,著有《船山遗书》。顾炎武早年也参加过抗清活动,入清后拒不仕清,治学主张经世致,并曾长期到西北地区进行实地考察,著有《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等,其重文献考据的方法,为后来清朝乾嘉学派奠定了基础。黄宗羲参加反魏忠贤的斗争,抗过清并终身不仕,著有《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等,在《原君》一文中,黄宗羲痛斥封建皇帝是万民痛苦之源,显示出可贵的民主色彩 4_A1)6zc- IaLw 7`&& =9X6%YgA 65.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是如何发展⑴秦朝为中央集权制奠定了规模⑵在地方,秦与西汉是郡县两级制;东汉是负责检查州县政务的刺史,逐渐固定为地方行政最高长官,地方行政体系变为三级⑶在中央的权力上层,是内朝官地位逐渐取代了外朝官,皇帝剥夺丞相的权力 |
|
blue1661 | 2006-05-16 22:03 | 66.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的情况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不仅是北朝的现象,也发生在南朝境内各民族之中⑵民族融合的道路并不是直线型的,其间经历过反复和曲折⑶不过,不能将北朝的民族融合简单地视为汉化,融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也是胡化 *L]2d%Vd 67.唐朝两税法的意义:不仅限于使唐王朝摆脱了经济困境这一点,它标志着一种王朝治国观念的变革,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变化影响至深。两税法首次以官方政令的形式,公布了一种与传统重农主义大不相同的国家观念。两税法的核心是唯以资产为宗,它改变着将工商业视为浮末,不道德行业从而严加限制的做法;也改变着将土地的占有,视为威胁国家安定从而严历打击的旧做法 :bS\?Ij B~" _|a~B J:? Yb 68.道统观念对唐宋时期的文化发展的影响⑴韩愈在原道等一系列文章中,提出了一个从尧、舜、禹、汤以迄孔子孟子的道统,并认为这个道统至孟子而失传,今天得由他加以继承光大,体现了强烈的历史文化的主体意识⑵道统在宋代演变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为尤世开太平的精神气慨;心性内容则由深感唐末五代无廉耻的士人发展为理学、道学 8*r$[X MLLVhf 9jJ6QS 69.元代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⑴蒙古人的征服范围横跨欧亚大际,古老的丝绸之路在其势力范围之内,重新获得了重要地位⑵交流不是意向的,也有相当多的中国人前往西亚和欧洲 n Y!Wwy "p'sjJ 9w W52Kd 70.明清两代中国与世界的文化的交流情况⑴西方人狂热的普救主义宗教精神,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起着特殊作用,因此继商人之后东来的是基督教士⑵从后来历史发展看,在18世纪趋向高潮的中西交流中,西方世界受惠更大 2G)a'+ gso~1oXK tWDnGfL 72.明清时期中央集权是如何进一步加强的⑴明代,朱元璋有鉴于元朝宰相的专权,废除了丞相和元以来的中书省⑵明朝的政治制度,在清朝不仅全盘继承,而且加进不少更狭隘的内容⑶明清两代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不少皇帝在文化上都是泛道德主义者 l2}(F2 zRbm~N,Q 6\qELn<E=J 73.简述明清时期之际学风变化的原因⑴明朝的灭亡,对仁人志士产生了强烈的刺激,以明末清初的三先生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对中国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⑵清初对知识分子实施文化高压政策,以文字狱来迫害他们,使他们走向纯而又纯的学术研究中去了⑶清代学风的变化还有着学术史本身方面的原因 ;1[NE NVXTQ&|Xx c -%cD3Cy 74.我国农政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政绩观和勤农观。政绩观,指历代统治者把农业收成的丰歉,当作考察国计民生的好坏和自己得政和失政的一个标准;勤农观是指历代统治者确立以农为本的原则和制订一套劝勉农事的治国方 mqnz[N VohebhZP? M`>:2:muu 75.我国的主要农业著作有:汉代崔实《四民月令》、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唐际龟蒙《耒耜经》、宋陈敷《农书》、元王桢《农民》、明徐光启《农政全书》、明宋应星《天工开物》、清张履详《补农书》等 py (.Q$y *>"% v2& PWEWw4WS 76.我国民族商业有那些特征⑴一是汉族与多民族地区的贸易活动频繁,商路通达,推动了行民族之间的往来和文化交流⑵中国与东方领邦和西方国家对外贸易的兴起,历史悠久,开辟了中外交流的长期通道 em@d1Y u^v<;]cL~ zo#t%T 029 77.市商贸易的方式⑴农商兼营。从业者称摊贩⑵行商经营⑶坐商经营 |
|
blue1661 | 2006-05-16 22:04 | 78.我国市商经营有哪些传统的方式⑴市声,指行商招徕顾客的传统代号⑵商幌。从商招徕顾客的传统标志就是商幌⑶牌匾、字号。坐商经营,讲究牌匾 /Rpj!l' mmH h8+ U'3%M*8Vc 79.我国市商经有那些习俗⑴敬财神⑵经销⑶广告 qX'%b> #q0vt+"] 1&eu9_Gh, 80.行业的管理方式有哪些⑴祖师崇拜⑵师徒传承⑶行业禁忌 !5 $ hh =+\o(DZ 8 istH` 81.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与众不同的特点:既有创造性,又有依附性;个性与集体性、等级性与秩序性、平均性与民主性的界限不大清楚 w' @+-4>h KKXOPl z9r\UpiTc 82.服饰起源于双重性格,第一重性格是实用,第二重性格是装饰。两种性格的顺序不能颠倒 CNb.K(T6 E,wrOmzV+ Bt"iWt{a 83.我国居室的室内格局大体分睡处、神位、照明、取暖和贮藏几块 "( [SJ9 Q,rcyIM yU P U 84.饮食的文化观念包括民本思想、节约粮食、人格教育、食疗观 ,u>~'+tk #UtqcjsiDg IU U5*/ 85.服饰的构成要素有质、形、饰、色和画 h.0R3zr) ,W$ B W rIo qO# 3 86.服饰的形制有:衣着、附属装饰品、人体自身的装饰 J6]HT dHbP(zb 028E#_UWx 87.中国家庭管理的文化要素与含义①字辈谱。这是一个记忆性的文化链,可以把家庭成员的传衍系统跨时空地记忆几百年、上千年②家谱。这是中国传统社会保存和延续辈分等级的一种文化方式③家风。这是一种习惯法,由家庭共同世代沿袭,用以规范家庭内部的行为和秩序④人生仪礼。按照中国民间的传统习惯,在一个家庭成员的幼年、成年和老年等不同人生阶段,要分别举行各种仪式 &Y4A l]4 6m +zy*6#y KPKTqP16 88.中国人的人生仪礼有: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寿礼和葬礼 q=k rQF [$DR .2 ;BjzJQH? 89.家族共同体的地缘合作表现在:一是生产互助二是生活互助三是公共地上的建设实施基层民主制,用以维护村民的共同利益 MT >/\. &-{6=?z)G *SZP @ 90.社区文化的历史价值⑴可以跨越多民族的界限成为一个地方社会的共同活动⑵可以保持各地方、各民族的文化特质⑶可以保持地方文化遗产 BTMoc+'5f Bf!CWGL_x \5EEJS* 91.我国传统的天文学包括天象观测和历法制定 >S- :* ~m*duZ rD_Sn;vlUE 92.我国的传统算学特点:首先是其应用性,其次是独特的算筹记数法。三是算术,代数为主,几何学不发达 ;RXagp~E DpzKak~r0 U|!BL\"lT 93.我国的方技包括:医经(经学理论)、经历(治疗方法)、神仙(长生不老术)和房中(性技术) } :&Z&Y%WV qIF-!.x x)w06QkMI 94.中医四诊法:望、闻、问、切 N^.:SF}A@ Ni<?ph&a yct|E[ 95.中国药学的基础理论有:腑脏学说、经脉学说、针灸学说 OBbv\d<4/ A f~,I`rb w`{6cC; 96.中医腑脏学说包括心肝脾肺紧,统称五脏;腑包括胃大肠小肠膀胱胆三焦统称六腑 |
|
blue1661 | 2006-05-16 22:04 | 97.什么是家风,它的影响:家风是一种习惯法,由家庭共同体时代沿袭,用以规范家庭内部的行为和秩序。家风可以创造亲密祥和的生活气氛,约束了家庭内部成员的不良行为,维护了优良的家庭传统教育 {%x,r:h0 ph;6Ksou /hN^&'af 98.为什么说夏商时期的中国的农耕生产已经达到了新的水平⑴在二里头遗址中,聃一批青铜制造的农兵乐器,种类多,技术成熟,说明农事活动的频繁⑵在殷墟甲骨文中可以看到多种农作物字样,说明已经实行分类栽种⑶殷商时还制订了测查岁的纪时法 =Y= <y|Zv wE, 4uP r08 j'p J 99.明代是如何加强中央对全国土地、人口的控制的:清丈田亩、制订赋税、继而又编造了赋役画册和钱鳞图册,从而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全国土地和人口的控制 "b MC& OM8R5[ty |"plvP6D. 100.我国传统的医学有两在体系:一是神农草药为主脉络的药物学治疗体系,和以黄帝、伏羲针砭为脉络的针灸学的治疗体系 xu&A4:V d $PQ_M GjxXo<F 101.我国农民提出的农业经营思想与生产知识⑴统筹水土利用规划⑵调整好农业生 产关系⑶荒政思想⑷人力胜天说 &DyrNXT2 102.我国生产经济与文化特征有⑴天时、地利、人勤的重农经验⑵以工补农、以商求富的农人心理⑶精打细算、知足节用的务农传统 KOy9QV Rrghgu Xod0r 103.服饰的自然范围内的文化标志⑴环境标志⑵性别标志⑶体形标志⑷年龄标志 ct!;PGdp *]&]hS hzz={V,?9_ 104.人文范围内的文化标志有⑴信仰标志⑵阶层标志⑶仪礼标志⑷政治标志⑸职业标志⑹审美标志 .o 9lpyW g(,$NA)jX " Vj<kH| 105.居住建筑有哪些文化标志⑴居住方式⑵居住建筑格局⑶居住建筑仪式 7z[Dh2Ia Kc%q4Z, pl l]4q. 106.皇帝对相权的限制一般采取的手段一是架空二是分权 .L p` F o Mq&I8X~ stc< 1Y;I 107.汉代察举制度与科学考试制度的区别:汉代察举制度是中国科学制度的锥形,它为时期的科学制度的出现作了重要的铺垫。需要指出的是,汉代察举考试与后代科举考试有着重大的区别:察举以兴趣荐为主,考试只是一种辅助手段;由察举而来的士人,没有落选的忧虑,对策、射策等考试只对任职等级发生作用。士族通过把持察举的方式,从而维持了士族的政治特权 /wTuG . 17+{2YJj. S]"q)dGRW 108.科学制有哪些特点:⑴士人自由报名应试,应考者不论出身、地位、家业,不必由官员举荐⑵考试定期举行,不必等候皇帝下达诏令⑶严格考试,录取与否以考试成绩为标准,声名德望已不再是任职的主要依据 u]D|V-4 `&D`e&.E 1<<p y '> 109.十恶包括的内容:一维护以皇帝为代表的封建统治,打击危害封建国家和危及皇帝人身安全与尊严的行为;二是维护父权、夫权为中心的家庭制度,严厉打击危害家庭伦常的犯罪行为 ay,v5T /N-MT)41k +Ao]F|Yj 110.礼包括的内容:礼包含传统礼制的精神原则与传统礼仪行为两大部分,礼仪是礼制的精神核心,礼仪制度是礼义精神的外在表现,二者关系密切 |
|
blue1661 | 2006-05-16 22:04 | 111.礼与俗的联系与区别:俗是民众自发形成的行为习惯,具有纷繁纷的复杂性的特点;礼是自上而下的一套社会行为规范,其中贯穿着特定的整合社会的理念。礼具有规整、严密、适于操作的特点 CM:A4nW.M) .d-FP De k 7sR|"0D 112.礼的调和作用表现在:一是对尊者、贵者、长者而言,要遵循礼制;对待从属人员,要宽厚、慈爱、避免因过分的压制导致矛盾的激化。二是对社会从属者而言,礼制的主要宗旨是要他们节制自己的行为,克制自己的欲望,服从尊长,安于本分 fsx3 Pg Lghh!~BT 5G^}{WQ6 113.古代五礼包括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 :<(wLWS? QUV+A @2 jp0Aol.n 114.山川祭祀的方式主要有一是亲自前往山川所在地祭祀,称为就祭;二是在京城南郊设名山大川五岳四渎祭坛,远望山川面祭,名为望祭 31!=~# -n pse{ Q{Ffe q 115.祭祖的原则一是将家庭历史上有着特殊功绩的第一代祖先确定为世代祭祀的,称为太租;二是传神祭祀近几代的祖先 H\uIh} ewok0 BfA 116.冠礼的内容就是古代的成人礼,加冠的年龄一般在十九岁或二十岁,加冠的地点汉代在宗庙,魏晋南北朝以后在王宫大殿,但在冠礼前都要去宗庙祭告 wXF`}yW Zb9KUt;@ gqXb0*^b 117.周公六礼的内容:是指一纳采二问名三纳吉四纳征五请期六亲迎 o+';i> ]^8 [HN} ;Ym UlP 118.民间礼俗与贵族礼制的联系表现在:⑴它们来源于同一文化母体,所依托的是同一宗法社会结构,贵族不过是特殊家族,皇帝是特别的家长,贵族社会的礼制精神,以及相当比重的礼仪行为都是从家庭文化中产生出来的⑵统治阶层非常重视礼仪的示范作用,以严格的礼制规定,与公开的成套的礼仪形式工,向社会显示礼法的森严,达到软控社会的目的⑶随着社会的变迁,朝代的更替,士庶的差异的消失,贵族礼制除保留在统治集团内部外,相当部分俗化为庶民的行为规范 c* 2f9T8M jfxB~ yL, {Jy#|$n 119.周期性出现的岁时节日礼仪对民众生活的伦理轨范的意义:一是岁时礼俗的自然伦理属性,人们遵循自然时序,以岁时礼仪活动调整人与自然。二是岁时礼俗的社会伦理属性,周期性的岁时礼俗是对宗族社会关系的反复确认,以及宗法伦观念与情感的不断强化 NwGfH6l`jQ (_ M^5 Eo"Wh!$5 120.中国三大悼忘节的区别:清明为首,后世一般不直接清明为鬼节,而对于中元、十月则普遍以鬼节名之。其中的细微区别在于,清明重在祭墓祖,表达孝思,其他二节重在祭亡,对孤魂野鬼也一起关照,希望通过祭祀安抚鬼灵,防止游魂作崇 |x-3tCxF; D1-I[7 ' \P ~Q9l 121.社日的内容:是古代调节乡社关系的重要节日,时间分别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戍日,一般以春社为重 4~'\j,[g mdd;}H` n4bi4,?* 122.家事的主要内容:一是教梯,二是耕读为本,三是修身,四是整肃门户,五是严守尊卑秩序,六是善择婚姻,七是慎先继子,八是丧葬宜俭 <,^r"\; ;Y59?h[2 ?IqJ[lwHI 123.宗法制的特点:一方面用于自然血缘关系来确定人们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又用自然血缘关系将人们紧紧连在一起,从而限制人们社会关系的发展。在守法制度之下,社会结构以宗族为基本单位,每个社会成员依据与生俱来的血缘关系确定其在宗族中的位置。对于一般家庭成员来说,他们很少有个人的权利,他们的个性几乎全部淹没在血缘宗族中 |
|
blue1661 | 2006-05-16 22:05 | 124.君主是两在职能的体现者:家族祭祀与军事征伐是古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君王就是这两在国家职能的体现者 @@xGlp" 0M CUS. L(!?%*mo 125.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⑴皇帝总揽天下大权⑵拥有庞大的官僚办事机构⑶严密的人身控制 )C##rQkc a V5 "O ']|#ebQ 126.宗法观念对秦汉以后政治结构的渗透表现在:⑴家天下政权模式的长期延续⑵亲亲伦理政治原则的不断扩张⑶宗法原则成为维系王朝政治的习惯力量 #(BW?2x{ !.h"bik/N H{yFX5x* 127.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文化特色主要有:⑴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⑵家族本位的伦理法占有重要地位⑶皇权至上,法自君出⑷强调等级特权,主张同罪异罚 9"=~jTy; :dFHRNJ50 S/g1_? 128.古代法律制度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表现在⑴以三纲为核心的封建礼教作为指导立法、司法活动的基本原则⑵贯穿德主型辅、明刑弼教的精神⑶通过引经断狱、引经注律使儒家经典法典化 jd<F zz( qUnW7Yyt ">:LPiC/kU 129.传统礼俗的特点⑴传统礼俗的等差性⑵传统礼俗的调和性⑶传统礼俗的规范性 ZK3e!Hh l@'.) qg+U RXY\ 'l7 130.婚姻仪礼的家庭原则⑴婚姻关系能否订立,须取得家庭祖先的同意⑵以聘娶的形式实行家庭间婚姻包办与人财交换⑶拜见尊长,庙见祖先,家庭对新成员的接纳 o2y?BsF G N! X>u3 op\X5'pRz 131.中庸的含义:为中可以长久行用的典法。它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是由孔子提出来的。中庸之道又可称为中和之道,它要求人们做什么事情都不要过激,要求其适中,无偏无陂 wL\Z5<P8M_ ,Q7s7r /X -u/BqQ0n% 132.中和的含义为经过对两端的调整而达到和谐。要在两端里面允执其中,即确实把握好中就需要往返地调整以渐趋于和谐 &|E0]#K< Q\Yg/W ?M b0 iC<j_ 133.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这三个方面可以视为三基德或三母德 RmM I )~E p`{dyp~ #56?"2 134.中国古典舞蹈的特点有民族性、民俗性和地域性 ]q0O0ml 2nJdHR' [queNj 135.中国画的特点⑴追求神似,注重意境⑵以墨线为造型的主要手段⑶与诗、书、印密切配合 V?Gl' AcE Zm5 fv 136.中国古代整体思维的内涵是指把天、地、人、社会看作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 b"oNLg0v d 5jU*f })Lb 137.老子关于对立变化的规律内容⑴损有余而补不足⑵利而这害⑶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 Br^ >#P 0M{pC6 C:]|)bW1. 138.易传关于对立变化的规律内容⑴相反而相成,易表述为穷则变,变则通⑵生生与日新⑶趣时 {[@n:+ V?CU-~Er`K {GM"^n 0 139.中国古代在天人关系方面的观点⑴天人合一⑵天人交胜⑶天人之分 cf5Q :4 )D|4!Sj d _eGgd 140.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正面影响⑴造成了中国文化中整体系统的、辩证发展的思维方式⑵造成了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⑶造成诚明合能的人生修养哲学,推动人们在成人成物、人我交融中实现人格、品德的完善;负面影响⑴思维方式过分强调整体联系与统一,缺乏必要的分析和论证,致使我们没有能够经过近代的实验科学而进入现代科学⑵过分强调社会的和谐与统一,而使封建社会长期停滞,资本主义萌芽生长缓慢,在一个长时期内民族心理自视过高而缺乏进取精神⑶空想的理论主义使主观易于脱离实际,而不得不违心地去美化现实⑷心性之学,重体悟,不重客观观察,把首先实践作为根本的实践活动,很难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矛盾,也限制了实证科学的发展 w>L P_y<P {7ec|Zw vr*-20XH 141.中国古代知行学说有⑴知易行难⑵知经行重⑶知先行后⑷知行常相须⑸知行合一⑹行先知后 #X-i+H4G D{#Q4";] BV-8u# 142.中国古代知行合一的特点⑴主要内容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⑵中国古代知行合一说并不注重于建构理论体系,而是强调身体力行,以便真切地认识并实践天道和人道⑶知行合一说是以天人合一说为前提的,或者说是从天人合一说派生出来的 T90~K=U e<MXGqD |dJgs b.u 143.中国古代的教学思想有⑴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就是要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针对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选择符合实际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能够各尽其材⑵启发诱导。是一种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从古到今一直深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欢迎。孔子就特别善于运用这一方法,他善于对循循诱导,用文献去丰富学生的知识,用礼节去约束学生的行为,使学生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⑶学思结合是要将学习和思考这两个环节密切联系起来,既重视学,又重视思⑷教学相长。是指教和学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对立统一关系 KY1.@r4 mvQ8B? T;$3M |C1 144.中国戏曲的共同特点是表演方式的程式化⑴表演方式的各式化首先表现为角色的模式化。角色分生、旦、净、丑四大基本行,每一基本行又可以进行多层次的划分⑵表演的各式化其次表现为动作的虚拟化。中国戏曲并不强求道具的齐备,而是用虚拟化的动作来做象征性的提示 r+*i"`,O *!0Y<j9 $ D v"/ 145.中国古代音乐的特点⑴中国音乐没有自己的独立性,而是依附于其他艺术形式以游散的形式发挥其艺术功能⑵中国音乐发展的另一个特点表现为多民族的融合 |
|
blue1661 | 2006-05-16 22:05 | 146.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⑴以木结构为主是中国建筑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⑵左右对称是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显著特点⑶中国建筑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在建筑物中寄寓着浓厚的思想观念 ]us)Lk=l tSQ\#|) V Q SG 147.中国古代艺术的精神体现在⑴诗言志⑵文以载道⑶乐以教化 eg\4+ +( -D":M{, Zhs9?b[Nn 148.中国古代艺术有那些审美观念⑴中和之美。要求艺术所表现的内容要符合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所反映的思想感情不能超越儒家传统的道德规范,要发乎情,止乎礼义⑵尚意追求。中国古代艺术特别重视对内在精神的追求,把艺术所表现的意境和神韵作为重要的审美标准⑶尊崇自然。受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尊崇自然成了中国古代艺术一个重要的审美观念 w.BLKqW 4{>CB L k/hsrl2]_ 149.为什么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促进其他文化事象的发展⑴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因为语言是文化的代码,是文化传播的媒介⑵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极大地促进其他文化事象的产生和发展 Fwnb_/Y\f lzL%4U=K! B-nl=v"y^z 150.文字产生的前提条件⑴语言的产生⑵人类已具有制造工具的能力 |
|
blue1661 | 2006-05-16 22:05 | 151.中国语言分那几大语系⑴汉藏语系⑵阿尔泰语系⑶南亚语系⑷南岛语系⑸印欧语系 J~d$B&) 152.现代汉语的七大方言:北方话、吴语、赣语、客家话、湘语、闽语、粤语 orjk_D f)s\PV9U3_ v;pZ1e$ 153.汉字的特点⑴就文字的表意方式来说,汉字属于表意文字⑵就汉字记录汉语的单位而言,汉字属于音节语素文字⑶就形体的特点而言,汉字是在一个二维平面上构成的 XJW*L}zV' ax=G} Ud <16+Q 154.少数民族是如何仿造汉字⑴字形结构虽受汉字影响,但有自己的特点,借用汉字不太多。属这类的有契丹文字、西夏文、女真文⑵大量使用音读汉字的方法表达自己的语言,也用形声和其他方法创制表达本民族语词的新字。方块壮字、方块白字和方块瑶字都属于这一类 e6C47wJ{ ,:?tFXQ+D .YygqKN 155.中国人的语言文化观念包括一方面是对语言这一文化事象的看法。另一方面是对语言交际能力的不断追求 T"cjX@dPb hH4;2f s1 7|CfOv9 156.20世纪后期人们对汉字进行思考和论争的成绩表现在⑴重新评价汉字。人们不定了以往把汉字改革生硬地纳入社会改革、政治革命轨道的错误思想和做法,客观地评价汉字的优劣,肯定汉字在中华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也说明汉字繁难给文化普及和信息处理带来的消极影响⑵拓宽了汉字研究领域。这一时期提出了许多有关汉字的新课题,将汉字研究引入更为广阔的空间 f65 ?``h i+_FnWSz< ZU "d*WE 157.中国传统语言教育的特点⑴充分注意到了汉字汉语的特点,在教学安排上体现了语言学习的规律⑵传统的语言文字教育与人才选拔制度有直接的联系,这使教学内容严重脱离现实,不注意语言应用的教学⑶传统语言文字学尽量适应青少年学习特点,注意趣味性 \3+A_doWN ^ <"~}, X?{Z@ 158.语言文字与民俗关系突出地表现在⑴作为各民族人们交流思想情感的工具,语言文字无疑是民俗传承的工具;另一方面,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语言文字本身又是重要的民俗事类,各个民族都会利用本民族的特点形成一定的民俗事象 e?jK\$C(b ig@_U We b{uT 159.传统识字读物的特点⑴知名的知识分子很重视教材的编写工作⑵儿童教材流行的时间比较长、范围广⑶注意初学儿童的特点,把识字的内容编成韵语,便于记诵 ,`WbS]Y4L ko1C; M= f; ;JbDK2 160.汉字构形特点为艺术审美提供的变与常的可选择条件表现在⑴书写单位的变表现在汉字书写单位种类很多,富于变化⑵书写单位的常表现在:书写单位,尽管多变,但有很强的规律性;尽管汉字笔画多样,但各种笔画相互配合的,形成一个和谐又便于书写的系统⑶基本构件数量多,富于变化,但又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⑷构件间摆布灵活多变。同时,构件的摆布又处处追寻对称平衡⑸字形繁简差异大⑹字形异体字多⑺字体多样 ^Q6e$6c ;R]c; r $NfCN McK= 161.建国后文字改革的三大任务: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 |{@xz@bB x%.Pzs@ h.Dh$&A/b 162.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有⑴语言是重要的文化事象,指的是语言的诞生意味着人类文化的诞生,文化的发展也影响着语言的发展⑵另一方面,语言从宏观到微观的变化都与其他文化事象联系在一起,社会政治、文化对语言的发展和使用起着直接的作用 |
|
blue1661 | 2006-05-16 22:06 | 163.为什么说文字是重要的文化事类⑴文字是文化的产物⑵文字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 e QVwo\.W @F<2J/)\L E }O|1)T 164.为什么说历代的统治者对汉字的规范力度比较大⑴汉字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⑵汉字具有超方言的性质,各方言区的人可以超越各自的方音通过书面语进行隐障碍的交流,对中华文化的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⑶汉字承载着解经的作用,字形的不同会带来语义的不同 ]pVb[dgaB V8] m P [BUC 165.什么叫避违?通过汉字进行避讳的方式:避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禁忌,指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用汉字直接写出其形,不能在口中直呼其音,避讳之风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方式有⑴通过字形进行避讳的有缺笔、拆字、删字⑵通过字义进行避讳,指用同义字、近义字代替讳字⑶通过字音进行避讳,指用同音字、近音字代替讳字 &J[gFcw $- M r/6~ uSKVKH 166.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主要有⑴一是从汉唐几百年间,南亚印度文化的传人⑵一是从明清这际到近现代,欧洲西文化的传人 j8&Pyk6G'f q q,]5Uh0 [^@&D}vf 167.佛教在中国发展过程大致分为⑴东汉魏晋时期的初传阶段⑵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阶段⑶隋唐时期的繁荣阶段⑷宋元明清时期的衰落阶段⑸近代以来的革新阶段 :_{* fQVJ qZq+ =4fp C$$ /k6 168.中外文化的第二次交汇的特点⑴交汇对象起了变化,是整体水平超过中国的西方欧洲文化,后来还有美国、日本文化⑵交汇兴趣起了变化,第二次与第一次不同,中国人对外来宗教本身表现出莫大的冷落,而对天文、数学、舆地、水利、火器等科学知识兴味十足,致使西方不得不采取迂回的策略⑶交汇时间长,绵延四个世纪⑷交流反差大,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系统造成了强烈震撼 k^3ui` !1NG1 ( {Ei;!d 169.中国近代以来传统社会在外国冲击下向现代社会变迁经历了三大阶段:对应文化由表及里的器物(物质)、制度、价值(精神)三个层面,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五四运动构成变迁的三大阶段 q?j2y-'n pt,dE7 yQj,:# q]$ 170.现代儒学的新特征⑴以儒家为中国文化的正统主干,在儒家传统里又特重心性之学⑵以中国历史文化为一精神实体,历史文化之流程即此精神实体之展现⑶肯定道统,以道统为立国之本,文化创造之源⑷强调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应有敬意和同情⑸富根源感,因此强调中国文化的独创性或一本性⑹有很深的文化危机意识,但认为危机的造成主要在国人丧失自信⑺富宗教情结,对复兴中国文化有使命感 l 3ze\![jG F%$!a |0 o%msHFc 17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纲领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就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要建设,繁荣艺术和文艺。建立立足中国社会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收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A>^QZTO2 qekmPe63 Xg1m|- 172.明清之际的耶稣会士在沟通中西文化方面着重做了⑴向中国广泛传播西方科技、文化,包括西方的自然道学、古代哲学、史地、音乐、美术等⑵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 n?Z2T'f a ,RqLj)6 } {Hl=Ua/v 17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总要求⑴马克思主义是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变指导。在当代中国,最重要的是坚持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这是一项根本原则⑵培育四有公民是文化建设的目标⑶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本特征 apeh[@ AXzK T HkbUv* 174.新世纪中华文明的现代复兴和综合创新应该做出的十大创新是⑴创造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中国⑵创造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统一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文明⑶开创一体两翼式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体制,即新型市场经济—新型民主政治--新型科学文化⑷开创体制改革—经济起飞—国家统一文化复兴四大潮流有机统一的跨世纪中国主潮⑸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道路和新模式⑹创造现代革新的中华民族精神⑺创造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价值观体系⑻努力创造富有时代精神与东方神韵的大成智慧学这一新型方法论体系⑼创造大器晚成、现代复兴的中华文明新动态⑽创造现代新型主体性,以熔铸21世纪新型世界文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