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people.com.cn/adv/guoxin.htm
银行正在为其霸道支付道德代价
2008年03月05日08:34 来源:《晶报》
关注公共舆论的人应该能发现,舆论自许霆案之后,开始对银行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对立倾向,这显现在媒体热衷报道银行的负面新闻和公众动辄找银行的碴儿上——银行管理暴露出任何一点点小的管理失误或制度漏洞,都会被公众抓住把柄,并作幸灾乐祸、围观起哄、上纲上线、落井下石、以彼之道还彼之身式的道德讨伐。
比如银行操作失误使客户卡上多了些钱,媒体过去对这类偶然事件并不太关注,即使报道,在道义上也是倾向将其解读为一次操作失误,谁不会偶然犯点儿错呢?认为客户应理所当然、毫无条件地归还这笔“不义之财”——可近来广东某地银行在类似事件中向客户讨要多发的钱时,舆论不仅在“是否应还钱”上态度暧昧,以看银行热闹的心态报道此事,公众还要求银行先道歉。银行在道德上完全处于劣势,成为众矢之的。
另一件事是,近日深圳一客户在银行柜台存款时,职员犯糊涂随手又把他存的两万元给还了他,银行发现错误后立即打电话追讨这笔钱。舆论立即借此反问:这次银行怎么不提“离开柜台概不负责”的国际惯例了?还有前段时间有人从ATM机中竟取出几张银行职员的“练功券”,银行“一时疏忽”的解释,也招来了舆论的猛烈抨击……总之,媒体越来越热衷于报道银行的这类糗事,公众也似乎非常乐于看到银行在失误尴尬中的窘态,并习惯性地站到反银行的价值立场上。以至于中国工商银行行长杨凯生不得不说:银行并非公众想象中的垄断机构,其实是弱者。当然了,这话毫无疑问地又招来了无数舆论板砖。
舆论何以会如此鲜明地站在银行对立面上?当然,这首先源于许霆案的后遗症:一个少年犯了点错你那么得理不饶人,你就没有犯错的时候了吗?当你有错误把柄“落”到公众手中的时候,公众也会得理不饶人地用道德口水将你淹没。
不过我以为许霆案只是强化了舆论反银行情绪的一个公共事件,舆论其实一直有这种情绪,这首先源于银行一次次利用自身的强势身份无节制地向客户收费:从每年的账户管理费到跨行取款收费,从跨行查询收费到小额账户管理费,再到零钞清点费、网银交易收费、短信通知服务费等等;然后源于其一个个霸王规定,可以动辄向客户课加义务,却又能以免责条款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收费时把“国际惯例”挂在嘴上,服务时却又言必称“中国国情”。再就是毫不掩饰地嫌贫媚富,又是“交钱可插队”,又是VIP专用窗口,又是收小额账户管理费。面对银行的强势和霸道,消费者无法用脚和钱“投票”予以市场惩罚,只能选择其他途径,也就是多数人优势的道德惩罚了。
从这个角度看,工行行长说“银行其实是弱者”也不算太错。在制度和规则上他们毫无疑问是强者,可以通过操纵规则牟取利益;然而在舆论上,他们确实是不折不扣的“弱者”。
显然,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恨,这是中国的银行正在为其霸道支付昂贵的道德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