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的沉默

看着自己收藏的网站一个个都变成无法打开,似乎很长时间都没有说话了。

贴个视频吧,开口还是沉默。

 

他如何练就了生花妙笔

文/王小芹

    小波与我们分别已经十年了。他离去时,我们姐妹兄弟4人都在美国,只有他一人在国内陪伴七十多岁的老母。噩耗传来,小波的哥哥弟弟很快回国处理后事,我和妹妹没能回去为他送葬,留下永久的遗憾。

    前几年,我不敢读他的书,不愿谈他的事,更不能写关于他的文。一想到他,就感到扎 心的疼。十年过去,现在终于能坐下来静静地思考一点有关他的事,读读他留下的文字了。我发现他写的东西真多,谈到了方方面面的事。阅读他的文,如见他的 面,许多文字让人联想起生活中的原型,读到某处似乎能听到他说话的声音,连他脸上的表情都能看得一清二楚。原来灵魂真的可以不朽,思想真的可以永存!

    现在他各种名目的文集一版再版,选集、全集、画册、纪念册、电脑中的未完成文 字、早期的稚嫩习作、甚至隐私的文字都已挖掘出来,公布于天下了,真是令人百感交集、五味杂陈。其实小波对他的作品是精益求精的,一篇《黄金时代》前后修 改不下十几遍才最后定稿。未定稿的出版一定非他所愿,某些文字也是他未必愿意公布于众的,只可惜阴阳两隔,纵使小波在天有灵,也是鞭长莫及了。想想他生前 出书的困难,现在的情况可谓天壤之别,他用生命浇灌了盛开的文字之花。情势虽然变化,却改变不了他在我心中的形象,他永远是那个善良、真诚、聪明、脱俗的 弟弟。

    ■童年

    姥姥用山东话说他“浑个疥疤子没两样”;哥哥和小波成立“夜袭队”,目的是为了吃

    我们是个大家庭,除父母、姐妹兄弟5人外,还有姥姥、大我10岁的舅舅和小我1岁 的小姨。由于父亲在小波出世那年被冤枉整肃,虽然他是1938年就去延安参加抗日的老干部,但被降职降级后工资很低,母亲也因父亲受到牵连,所以家庭收入 不高。靠了姥姥和妈妈的勤俭操劳,父母的微薄工资才勉强支撑十口之家。父亲长期独身在外拼命工作,母亲也特别谨慎努力,几乎每天晚上都加班。一家老小的吃 喝全靠扭着一双小脚的姥姥。家中前2个是女孩,后3个是男孩,小波在男孩中行二。父亲重长子,母亲疼幺儿,小波则因身体不好而受到姥姥的特殊关爱。可能由 于父亲被整,母亲怀他时常哭泣,使他生下来就身体不好,都好几个月了还不会翻身,四肢蜷蜷大肚皮,姥姥用山东话说他“浑个疥疤子没两样”(意思是像个小蛤 蟆),总是怜爱地拖着长声叫他“老波子”或“傻波子”。

    小波从小沉默寡言,总是跟在别的孩子后面,姥姥说他是“吊小鸡”,就是像小鸡 一样跟在大鸡后面跑。连小弟都觉得有对他发号施令的权力。一次妈妈生病,小弟对妈妈说:“妈妈,你想吃什么?我叫小波给你买去。”我们常拿这个保留的家庭 笑话取笑小弟,说他像《红楼梦》中贾母所讲笑话里的巧嘴媳妇,因为喝了孙悟空的尿特会说好听的,而小波的憨厚也可见一斑。

    我们小时候是姥姥管做饭,妈妈管添衣,其余的事就是孩子们自治了。每到星期天,我们5个和小姨都要出去玩。

    春天,我们顺着人民大学后门斜插向颐和园的田间小路前行,沿途全是稻田和潺潺的流水。清亮的水中倒映着小波的大头,他戴个手帕四角挽成疙瘩的小帽,小弟戴个柳条圈。我们蹲在水里捞小鱼小虾,十分开心。

    夏天,穿过有石马、石羊的松林墓地到人民大学西边的游泳池去游泳。游泳池是个1958年挖的椭圆大坑,泥底、泥边,杂草丛生。水中鱼虾、蛤蟆出没,抓到蛤蟆剥了皮回家炒着吃,什么时候想起那好滋味,都会口流馋涎。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困难的20世纪60年代,各家在人民大学和人大附中之间的荒地 上种菜度荒,姥姥领着我们收获萝卜、白菜。全体孩子都要到处打草喂阳台上养的兔子。到周末杀兔子改善生活,弟弟会兴奋地到门外欢呼“我们家吃大鱼大肉 啦!”。哥哥和小波成立了“夜袭队”,经常半夜到校园里去摘枣、抓野猫、粘知了,目的都是为了吃,半大小子总是饥肠辘辘的。

    冬天,孩子们一起去远足。一年春节,我们6个从人民大学西门出发,沿着白河 (现在的京密引水渠)走到紫竹院。走得又渴又饿,几个人凑了1毛2分钱,买了一碗馄饨,一人一口分喝了,真是再也没有的好滋味。接着还逛了动物园后边的五 塔寺,直到傍晚才走回家,当时小波7岁,最小的弟弟才5岁。

    爸爸有了闲暇,也会带全家出去玩。1963年春节,全家老小逛颐和园,爸爸和 我们边沿着万寿山后山的小道走边吟诗聊天。爬到佛香阁上的茶水部,大家坐下来歇息。小波和哥哥在意见簿上发现一首顾客题的表扬诗:“天昏地暗四英豪,在此 饮茶兴致高,壶干杯少热水缺,服务员同志灵撑握。”可能是将“掌握”误为“撑握”了。小哥俩嘻嘻哈哈把别字连篇的“四个英豪”嘲笑了一路。那时候,家中谁 念了错别字就是露怯,很要被人笑话的。

    无拘无束的环境是自由成长的摇篮,而父兄对青少年的小波有着重要影响。

   

    ■兄长

    哥俩儿抓了满把的石子,朝着自家玻璃砸去;小波在小黑屋里开始了写作,哥哥总是第一读者

    平心而论,哥哥王小平对青少年的小波影响最大。哥哥长他4岁,健壮、聪明、调皮,心灵手巧,小波视他为榜样。因为他们经常在一起读书,一起玩耍,一起调皮。我们称他们俩为“一狼一狈”。

    全家都搬到人民大学后,小波与哥哥几乎形影不离,哥哥惹祸、殃及小波是常有的事。 一次哥哥带小波在大字报区玩得太晚,差不多半夜才回家。爸妈气得插上了门,手敲、脚踹门都不开。哥哥领小波抓了满把的石子,左一把、右一把地朝着玻璃砸 去。突然大门开了,哥哥见势不好飞快地躲开了。小波反应慢愣在那里,当然是免不了一顿好揍。

    小波崇拜哥哥,哥哥看过的书,他跟着看;哥哥的字,他当字帖模仿。哥哥的字本不好,好像柴火棍搭在一起,而小波练就的字体,就只能称为“鸡爪子”体了。

    我们家的人都信奉“知识就是力量”,即使在“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十年动乱期间,我 们兄弟姐妹都没有放弃读书、学习。哥哥喜欢文学,即使在木城涧煤矿当矿工,也是有空就读书。有一次读《普希金诗集》被人告发,书记竟然大会批判他读“柯西 金”的书,那还得了,柯西金是当时苏修的总理啊。

    小波受哥哥影响,也喜爱起了文学,他们经常交换读书心得。小波喜欢幽默、逗乐 的书,哥哥则喜欢有思想、艺术性强的书,哥哥的趣味也影响着小波。小波在杂文绪言中提到的《芭芭拉少校》,就是哥哥热烈向他推荐过的。“文革”后恢复高 考,哥哥考取了社科院研究生院,小波则上了人民大学商品学系。从此哥哥经常给小波讲哲学,也许这是小波多次提到罗素的原因之一吧。

    小波在他那小黑屋里埋头开始了写作,哥哥总是第一读者。小波经常问哥哥写得如 何,哥哥总说“很好,坚持下去。”,当然有时也会泼点冷水,说是“恐怕要百年之后才能发表”。尽管在当时发表这样的文字毫无希望,小波仍是笔耕不辍,每每 写到半夜。我常想,我们都有遥望人类智慧星空的幼年,唯有这种对写作真正的热爱、这种毫无功利心的追求为小波所特有。当时的小波真的是只问耕耘、不思收 获。当然说是毫无收获也不尽然,李银河就是看到并欣赏小波的习作,才来拜访他的,小波的写作收获了他的姻缘。

    ■书籍

    小波记性极好,感兴趣的东西确能过目不忘;《怎么办》的主人公睡在钢铁上,小波就学着睡在两把钢锉上

    小波读书很早,一来是受父亲、大孩子的影响,二来是因为爸爸有好几大书柜的藏书。 爸爸几乎每星期都逛新、旧书店,他的藏书很杂。有马列著作、资治通鉴、四书五经、历史和文艺名著、民俗笑话,还有整套的京剧剧本,可惜“文革”中遗失殆 尽。重新积累书籍是源于一个特殊的机会:林彪一号命令之后,大部分人都下厂、下乡、去五七干校了,爸爸却因病滞留在京。不知什么原因,突然有消息说可以购 买处理的书,爸爸如获至宝,立刻出示工作证买回了几麻袋,书上盖着各单位图书馆的印,不但有各种中外名著,还有俄文的《高尔基全集》。小波在《我的精神家 园》列举的书都是那时得到的。后来这事成了一桩罪过,爸爸也因此受到工宣队的申斥。

    孩子们凑在一起喜欢谈论读过的书,好像梁山好汉聚在一起喜欢卖弄浑身的武艺。小波几乎什么书都读,更偏爱诙谐幽默的书。他能大段背马雅可夫斯基的诗,什么 “好像牛奶煮面团,落下千千万”……西游记中咏猴儿的诗“跳树攀枝,采花觅果;抛弹子,邷么儿……”张口就来。马克·吐温的《汤姆.沙耶历险记》是小波的 最爱,那本书最后看成了破行李卷。他经常讲给弟弟听的是安徒生童话。他的记性极好,读书范围又杂,感兴趣的东西确能过目不忘,是家里著名的“杂家”,无论 有什么不知道的日常琐事,问小波总能得到正确答案。他看书时十分专注,有事叫他也听不见,非得打他、揪他才能把他从书中拉出来。

    《怎么办》的主人公为锻炼革命意志睡在钢铁上,小波竟也有同样的举动。他睡在两把钢锉上,一有时 间就用一把锉另一把,据说是要制一把剑,虽说是蘸过火的钢很难加工,最后还真磨下去不少,“铁杵磨成针”的故事确有人实践呢!从此我们仿照安徒生童话《豌 豆公主》,称小波为“钢铁公主”。

    小波不喜欢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说里面的人像北京大红门屠宰厂架子上的 猪。我想他指的是书里的伊丽莎白姐妹只能从婚姻上找出路,却没有自主权,只能等待他人的挑选。小波痛恨庸庸碌碌、墨守成规的生活,当“黑人”时就写了一个 故事,名曰“一只会飞的猪”,我看就是后来杂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的雏形。

    小波的思想形成受书籍影响很深。我总觉得,契诃夫小说中对庸俗的痛恨,果戈理 小说中对趋炎附势的憎恶,对他选择去云南建设兵团,而不跟妈妈去教育部五七干校有一定影响。“文革”后期,看到部机关各“革命组织”的派性斗争,直让人联 想起宫廷斗争的丑恶和小公务员的猥琐、无聊。所以他极想到一个山清水秀、接近自然的世界去。当然他也有到边远山区干一番革命的豪情壮志,所以不管谁劝,他 都不听,毅然决然地去了云南建设兵团。

    ■经历

    《绿毛水怪》的主人公是以那个女孩为原形;小波感慨“不到农村,不知道中国有多穷”

    到兵团后,小波才发现想象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太大。从他的家信中,我们了解到食堂的 伙食恶劣:洋白菜下来了,就十天半月顿顿是洋白菜,搞得小波一辈子再不爱吃洋白菜;吃韭菜时竟能发现粪肥中的手纸、蛔虫……至于他被开会批斗的情形,家里 是不知道的。最后小波得了严重的黄疸性肝炎,只好病退回京。

    在京养病期间,小波结识了一位窈窕文静的女孩。她与小波年龄相当,成了很好的 朋友。她家的小弟弟们都很崇拜小波,因为小波能用优美的语言给他们讲《安徒生童话》。一次,小波急用钱,小弟弟们倾囊相助,小波非常感动地对我们说:“一 定要马上还,那可是小孩子的全部财产啊!”就在那时,小波开始了写作,我觉得《绿毛水怪》中的女主人公便是以那个女孩为原型。

    因为在京没有出路,小波又被送到妈妈的老家去插队,希望日后能在招工、升学时 得到些照应。乡亲们对他不赖,尽着好东西请他吃,保存一年的自制咸带鱼自己舍不得吃,拿来招待他,可惜那股哈喇味他承受不起,从此他再也不吃带鱼了。乡下 的生活使他对城乡差别有了深切体会:他请老家房东来北京玩,说是让老大爷看看“共产主义”的生活。农村生产力的落后、贫困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曾说: “不到农村,不知道中国有多穷”。插队生活对他不啻是吃二遍苦,受二茬罪。这些经历,后来伴随着思索化为一篇篇文章,苦难经历变成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后来形势发生变化,小波才由山东回到北京,上了户口,到街道厂当了工人。“文革”后恢复高考,小波的处境才得以彻底改变。读书、留学、退职、写作……生活翻开了新的篇章;他也由此得遇各种新人物、了解新事物、看到新景物,最终练就了一枝生花妙笔。

posted on 2010-01-20 22:44 昊天客 阅读(78) 评论(0)  编辑  收藏 所属分类: 杂谈


只有注册用户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该文被作者在 2010-01-20 23:02 编辑过
网站导航:
<2010年1月>
2728293031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123456

导航

公告








counter

随笔分类

文章分类

相册

博客生活

家乡

轻松一下

书房

讨厌的英语

图片社

我的朋友

音乐地盘

有趣的地方

有用的地方

积分与排名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