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学了,作息时间有些混乱,不过离电脑远了些,离书籍就近了些,重新拿起了《盐铁论》。关于农业和工商业孰轻孰重,是这本书的开篇争论焦点。
今天锻炼的路上,忽然想到,所谓本末之争,其实不是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不晓得商业的重要性,他们也知道商业可以促进社会繁荣,让更多的人富庶,但如果放开商业,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对于中央集权控制就会有比较大的危险,而且中央财政的利益会受到瓜分。他们抑制商业的发展,仅仅是抑制个体商人从事商业,目的就是让中央可以最大限度的控制工商业,把握住农民的一切命脉。于是道学成风,仁义道德,礼义廉耻成为中华几千年的主导思想。用高标准的道德束缚管理超低物质需求的老百姓,愚人之道可谓坚深。
《盐铁论》,是古籍里面为数不多的有趣书籍,对话体,辩论式,这种辩论不似孟子、韩非那种政论,为了自己的观点专门设计一些现实中不可能有的论据。(什么刻舟求剑,郑人买履,掩耳盗铃之类,现实中的智障都不会出现这种常识性错误)本书的辩论,摆事实讲道理,不枝蔓,干脆实在,让读者感觉到辩论的精彩和紧张。(虽然这种辩论,在那些“文学”那边有些驴唇不对马嘴)
中国的诸子百家,包括后来的文字,大多数都有一个毛病:混沌,什么事情都不说清楚,让读者去感悟,所谓“治大国若烹小鲜”,怎么治?怎么烹?老庄的玄虚,孔孟的伦理,都是些大而无当的空洞之物,而墨家的些许务实思想、名家的原始思辨思维,却被更有现实意义的法家挤兑成了灰尘。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哲学思辨从此发展不起来。
说到混沌,曾经也很羡慕一些辞藻华丽的散文,极尽奢华,恨不得把所有的形容词都堆砌出来,耀眼夺目,可是有什么用?形式大于内容的东西终究不是好东西。言简意赅才应该是写作的根本。情感在于文字的实在,不在于词语的堆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