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一根芦苇,一根有思想的芦苇。如果把人当作一根物质的芦苇,那它将被宇宙所吞没;如果把人作为思想着的芦苇,那他将拥有整个宇宙。
——帕斯卡尔
我出生在奥地利一个不足两千人的小镇,不过我一直坚信我可以成为世界上最强壮的人,并成为世界级的明星。……自信是一个健美运动员最强大的武器,每个动作精疲力尽的最后几次造成了冠军和非冠军的区别。
——阿诺德·施瓦辛格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措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荀子
如果存在的确是先于本质,人就永远不能参照一个已知的或特定的人性来解释自己的行动,换言之,决定论是没有的——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
……没有一个行动不是在同时在创造一个他认为自己应当如此的人的形象,在这一形象或那一形象之间作出选择的同时,他也就肯定了所选择的形象的价值;因为我们不能选择更坏的。所以说,有人成为伟人,有人成为乞丐,这都是他们自己选择的结果。
——萨特
幸福就是通过行为达到直接的成功,获得利益,取得价值,达到目的就是幸福,否则就是痛苦。
——杜威
考研永远只有结果,没有如果,更没有过程。
一、
人生下来的时候是平等的吗?
除了人一旦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所拥有的自由是所有人一样的外,任何方面都充满了不平等。家庭背景、智力、天赋哪一项不是影响人生的至关重要的方面?一个出生在高干家庭的人很明显拥有比普通人更大的可利用的有效的交际圈,在中国这个有四千年儒家传统的庞大社会里,人际关系是最重要的资源,拥有足以影响任何人一生的最重要的价值。如果说人生下来是平等的,那只是从要求平等的角度来说的,因为这个社会上事实上不平等。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社会现在一直致力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在这里谈到人是生而不平等的状况并不是要所有的人,包括我们年青的大学生们愤世疾俗,对社会不满,甚至做出超出法律和道德以外的事情,恰恰相反,意识到人生而不平等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用积极的精神去克服这些不平等,创造幸福的未来。
因为,一切的一切都是自我选择的结果。
现在国家正在进行着方方面面、各行各业的改革,不可避免的要触及到广泛的既得利益者。打个简单的比方说,曾经红火的企业一夜之间破产倒闭,职工连退休金都难以拿到手。在这个时候,如果你是这个企业的职工,你是怨天忧人,咒骂上天的不公呢?还是进退若谷,彷徨犹豫呢?还是振奋精神,待从头收拾旧山河,去开辟一番新的事业呢?
这一切都取决于你自己的选择!
选择是困难的,因为你要承担由此引起的责任。但是一个真正的勇士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的,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无怨无悔。
既使选择暂时不能如意,也要无怨无悔,因为任何的怨悔非但不能对自己的人生目的有任何作用,反而会极大的消磨你的意志力,使你日益消沉。——只有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才是有价值的东西。
孔子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天赋,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字眼,一个所有人都不同的字眼。由于天赋的不同,人性可以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虽然这种两千年前的分法有些牵强,但是应用到当前社会依然有其合理性。贫富差距的日益增大,社会被日益分化为贫富两极,那些处于社会顶层的人也许具有天生的“圣人之性”吧?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也许就是“斗筲之性”吧?
不过,社会纵然有千般不是,个人命运全在自己奋斗。
相信所有人能够读完大学然后参加研究生考试的考生都不是“下愚之人”,既然“上智不移”,那么为什么不相信自己去搏取功名呢?
现在流行一句名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你认为是成为一个扫地的清洁工好呢?还是成为一个博士生导师好?还是成为一个家资亿万的富翁好?
伟大的改革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成为一个富翁,一个对
社会能够做出巨大贡献的富翁在当今的社会上不仅不是一种耻辱,相反却是一种光荣。因为手中的权势越大、金钱越多,对社会发挥的积极作用才能越大。
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认识你自己。”面对社会上纷繁复杂的各种情况,作为浩浩考研大军中的一员。你必需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并且为自己的长处而骄傲,回避自己的短处,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的人相信另一句名言“锲而不舍,金石为开。”其实这句话有一个最大的前提,你必需充分认识你自己。如果你用自己的短处去和别人的长处竞争,那么不仅需要付出成倍的努力,而且很有可能死的很惨!举的极其简单的例子,明明自己的高等数学不行,明明自己是学文科的,一时受了社会上所谓热门专业的诱惑,却偏偏想去报考计算所的研究生,其难度可想而知,其后果也难以预料。
任何事情都讲究成本,只有付出最少,收获最大才是最正确的途径。成本有很多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时间,因为时间是无价的。正如前面所叙述的为了报考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不仅付出了努力,而且既使成功也很有可能花费了比别人多得多的时间,那么其选择是否正确就显得有些可疑了。
除了认识你自己之外同样一个至关重要的道理需要牢记,那就是“竞争”。考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仅和自己的较量,同样更是和别人的竞争。这时候你就必需在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长处的基础上以己之长击人之短,击败所有的对手!
二、
考研的目的是什么?这恐怕是大多数考生没有真正从内心里考虑清楚的事情。大多数考生只是把考研本身当作一种目的,为了取得研究生的入学资格,或者从另外一个方面说,为了得到这个研究生的文凭和学位而考试。至于是否自己喜欢这个专业,以及这个专业今后的就业形势他们心里完全没有一个清晰的想法。
那么,考研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其实,考研只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座桥梁,对于所有考生来说,考研都只是工具,绝不是目的。既然明白了考研的目的,那么考生心里就有一个大致的想法,如何利用这个工具达到自己想达到的目的。这就牵涉到另一个问题,既然考研本身不是目的,只是工具,那么考研的动机是什么?在当今这个功利主义的社会,考研的动机也许只有一种:主观上为自己谋取更好的生活,客观上为社会作出贡献。
更好的生活包括更多的钱、更优厚的待遇、更大的自我发展空间、更大的权力等等,追求物质本身无可厚非,只要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之内。
目标越大,动力越大。只有你制定更大的奋斗目标,要求过上更好的生活,甚至想着为社会作贡献的同时能够自己开着奔驰、宝马,住着别墅洋房,名声鹊起、众人仰慕。那么你就为了这一切努力奋斗吧!
动力越大,人的自我控制力才越强。当你明白了考研的真正目的之后,你才会真正感觉到自我奋斗的人生价值,所以一旦你懈怠的时候、一旦你欲火攻心的时候、一旦你愤世疾俗的时候,你就会在心里自觉不自觉的克制住着一切。
人是非动物和超动物,上等人是非人和超人。
——尼采
尼采也许说的有些过分,但是在我看来世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平凡的人,一种的超越平凡的人。
如果你要想考取研究生,成为自己理想学校的理想专业的理想导师的研究生,那么你没有理由不相信自己一定也必须是超越平凡的人。
也许你出身贫寒,也许你长相丑陋,但是不要紧,因为世上没有任何东西比利益更实在,也没有任何东西比自己的天赋更可靠。
这就是自信。
据说范缜少年丧父,家境贫微,十多岁时跟当时有名的大学者刘璇读书,勤学苦读,博古通今,深得刘璇的赏识。刘璇的学生多是贵族子弟,衣着华丽,出入车马。而范缜身处其中,草履步衣,往来徒步,毫无愧色。既使在当今,有谁能够做到如此“牛逼”?
正是这个范缜,在与以皇帝为首的朝野大臣的辩论中,以一篇《神灭论》与参加围攻的六十四人的七十五篇文章从容应战,据理驳斥,“辩摧众口,日服千人。”旁观者曹思文者见范缜气质昂扬,认为其“犹执先迷”,气势汹汹的写了一批文章欲“倾其根本”,结果败下阵来,不得不承认“思文情思愚浅,无疑折其锋锐。”——掩卷沉思于范缜的气度风范,不得不佩服其人品自信。
考研何尝不是如此?
许多考研者,尤其是在职考研者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不自信,他们往往问的第一个问题是:“我可以竞争得过那些应届本科生吗?”而报考名校热门专业的应届生往往问的第一个问题是:“我可以竞争得过那些名校里的高材生吗?”
正是由于他们的不自信,为了考上研究生(其实是为了这张薄薄的文凭),他们牺牲了自己的爱好、兴趣,还有理想,而去报考自己并不理想的学校和专业,以求更大的把握性。结果既使上了这些学校的研究生,由于各方面的不如意,他们的心里也是懊恼莫名。更有甚者,由于对专业的极度不喜欢,而选择重考研究生。唉,既知如此,那又何必当初?
从哲学的角度来说,人类在任何时候都有一个自我中心主义的倾向。简而言之,就是以我为中心、信自己。
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因为方方面面的影响从而逐渐的使我们丧失了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自信心,而往往将心思专注于外,以为人的命运是靠外物来支配的,而忽视了人自身的巨大创造力。其实人是自由的动物,自由就是由自,在法律和道德范围内的和义务责任相匹配的自由,既然人是自由的,那么有什么理由不能使人自身不自信呢?
自由的根本来源于“死亡”。因为任何人都要面对死亡,这就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既然任何人都是必定要死的,那为什么不相信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
所以自信是人生最强大的武器,在考研中如果失去了自信,那么你绝不可能成功。当然也有运气好蒙上了研究生的,不过那毕竟只是中头奖的机率,毫无推广的价值。
笔者也曾经听起有的成功者谈起自信,言语中似乎觉得太自信不是件好事,容易使人错误的选择方向,其实他们是错的,因为自信本身绝没有错,错的自于没有理性的指导。
所以费希特说:“自我设定自我和非我。”也许有许多人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有意无意的从本体论的角度考虑,觉得这完全不可思忆,其实这句话的本意却针对的是人生,因为任何学说如果离开了人这个本体都是毫无意义的。
既然你相信自己是超越常人的人,相信自己可以击败任何对手,那么为什么不去报考自己最喜爱专业、最喜爱学校的研究生呢?
——要坚信你永远都是最优秀的,你就是上帝!
三、
相对于高考60%的升学率来说,考研不到30%的录取率恐怕是太低了,但是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是这样,越难以得到的东西才是越有价值的东西。但是,每年的考研英语是如此之难,以至于戕害了至少70%以上考生的激情。英语历来是考研划取单科分数线的风向标。作为理科考生来说,划线的标准还有一个高等数学,不过通常考生可以通过选择数一、数二等不同级别来规避风险,至于政治,及格是难以避免的。而英语却是摆在所有考生面前的一只拦路虎。
既然大家都知道英语的重要性,那么为什么每年还有大多数考生无法逾越这道难关呢?
道理很简单,一是实力不够,二是实力够但不了解考研英语的特性以至于兵败滑铁卢。
实力不够是相对的,既使是那些四级考试也只能考三四十分的同学,通过几个月的艰苦努力同样可以从本质上提升实力。何况既使你实力不够,但如果你应用考试技巧得当,更加上一点运气的话说不定也能跃过龙门,那岂不是天上掉下个大馅饼?人生得意须尽欢,何况金榜题名时?
最可惜的是实力够却依然涕泪长流,死不瞑目呵……
但现实是残酷的,考研永远只有结果,没有过程。既使你三更眠,五更起,头悬梁,锥刺骨,但依然可能没有考取理想院校;而那些平日里东游西逛,参考书东拚西借的同学却有可能考取名牌大学,世间事往往如此,除非你能够将自己的命运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气得吐血是没有用的,没有正确的方法作指导你永远不可能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成功。
世界万事万物都处在普遍的联系之中,有原因必有结果,有结果必有规律。考研英语也是如此。
考研英语中最大的一块是阅读理解,可以说如果阅读理解不能拿到30分以上的话你就无法保证通过这道防火墙。
有许多人也许会问:为什么有的人明明实力不济,但凭着一些技巧却可以拿到高分?而另外有些人会说:为什么我同样运用这些技巧却不能拿到高分?为什么?
技巧重要吗?或者说有真正实用的技巧吗?
进一步说,你有把握搞定阅读理解吗?
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意念移物、千里看病是假的,甚至连气功治病也没有得到科学的论证,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相信这一切真的呢?甚至还有许多人说是眼见为“实”呢?
那是他们没有真正深入到气功这一行的内部。
考研也一样,考研英语也一样,考研英语阅读理解也一样,只有你真正深入了解其中的深层次的内涵才能从本质上去把握她、控制她。
要知道每年考研英语阅读理解的正确率不超过60%,即24分左右;而一旦超越这个层次,达到36分以上,那么英语又何足道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