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地更换博克皮肤,不时地重新摆放家具,我的心情,就在这些变化中更新。风水中有个说法,是把房间不要的东西扔掉,我觉得很有道理。不需要,留着是负累,能送人的送给也许正需要的人,无用的鸡肋为何不送它“尘归尘,土归土”?我们在放弃中前行,不背包袱,一身轻,时刻可以空出两手拥抱新鲜的空气和真实的生命。不经意遗忘的旧物,就让它随风而去吧,如果有缘,我们就能不期而遇;如果有缘,我们还能邂逅在黄昏的树下。
我没有什么见地,只爱东游西逛,到处踩踩,冒个泡泡就摇尾巴走了!谢谢大家的留言和评论,让我有真实的存在感。我常常想,人要快乐,这个东西好,不分贵贱人等,大家都能为自己找寻;我们要幸福,虽然它很轻盈,不为人所追寻和守护,但其实,吃饱穿暖睡好觉就很幸福,满足最低生活需要的时候幸福感最强,不因递升的物质条件而成正比增加。今天你快乐了吗,感到幸福了么?
我们生活的世界,穷富两极分化很严重,之所以倡导“和谐”概念,也因为试图从意识形态着手淡化矛盾、缓解冲突吧。正如某位博友所言,经济型车被称为“穷人的车”,兼容电脑是“穷人的电脑”,体育比赛中弱队的取胜叫“穷人的胜利”。我们为什么是穷人?无论什么人,我们都生来一无所有,也将以此而终结生命。穷富只是比较的结论,不同的比较标准,会得出不同的结论。那么,没有一个人会终生贫穷,一无是处;也不会有人能在所有的争夺中都大获全胜。我非常乐意,我是穷人中的一员,至少,我仍有快乐的自主和自由;除此以外,在没有更多的压力的情况下,我比富人更能清晰而时常地感受到幸福的光临,因为我更新的成本很低廉;更重要的,在没有背负成就和名利所累的轻松中,我能更勇敢、更大胆地追求财富、精神的富足、物质生活的富裕。适应环境而改造环境。
我很欣慰,我是大多数人中的一员,从众的安全感,让我更接近“和谐”的理解。这个“和谐”,莫不是人内心的平和,人与他人和平、与社会的协作、与自然的融合。这是安于现状而高于现实的生活态度。在这个“和谐”的感召下,我些许体会到儒家的精神教化,诸如“一箪食,一瓢饮”的高远境界。这样,我甘于做一个穷人。同时,我果断而大胆地追求自己认同的幸福,不屑于将物质财富定位为生活的终极目标。如是,我们就绝不是穷人。
在“和谐”的理想中,不再简单地以物质条件和社会地位比分穷富,穷人因此不再仇富,富人因而关心福利、公益和环保事业,快乐和幸福才能最大限度地被分享、传播。
常听到一些关于“信仰危机”的言论。我不认为拥有某个信仰,比如共产主义、天主教或其他就可以消除危机。物质世界的飞速发展,需要精神信念的支持,才能承载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平衡。自省,思考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无论在哪一国哪一代人都是自身所必须做的功课。信仰,可以不谈宏大的理想,先,做好自己,相信自己,挖掘自己作为一个个体来到这个世界、面对这个社会所能呈现的潜力;然后,再谈价值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