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服装销售特点
1.
消费群体定位
高福利和良好社会保障,使得中老年人成为高消费的主力,他们收入高,福利好,有较强的消费能力,是市场定位的主要消费群体之一。他们的眼光关注于做工精良、经典风格的品牌服装。
地处欧洲时装之都,德国20岁上下的年轻人深受国际化影响,推崇时尚、个性,接受流行元素与低价位的组合——仓储式销售,他们是市场定位的另一消费主力。
高热量的饮食,使得成熟女性对大码装有很大的需求,其标准尺码比我司样衣大1-2个码。展会上比较热闹的大码女装展台有Mona Lisa和Brand。
年轻女孩仍走瘦削路线,据访谈,她们为保持身材,是真不吃东西。所以商店和展会上挂出的时装,都是标准尺码。
2.
普通消费者购买服装的场所和途径
在商业街品牌专卖店购物仍是主流时尚。德国的服装其实很便宜,H&M,C&A或Zara都是比较便宜大众的品牌(Zara稍微贵点)。如一条牛仔裤19.9欧元或29.9欧元,长袖衫9.9欧元,鞋19.9欧元或29.9欧元。质量有保证(不满意可以拿回去退掉)。大部分都是第三世界国家制造的。其中中国制造的比例最大。专卖店所销售服装全为系列化,如男装品牌专卖店的商品,从外套、衬衣、裤子、鞋、皮带、领带,到内衣、袜子。女装店,则增加了包、围巾、帽子等商品,女式内衣单独有专卖店。
工厂店(仓储店)也是年轻人爱光顾的地方,正价80欧元的外套,这里20-40欧元可以买到,有牌子,非名牌,或是名牌折扣品及库存,物美价廉。
类似Tischbo连锁店的搭售。这类连锁店,一般不是专卖服装的店铺,比如Tischbo原来是卖咖啡的,但经常有年轻人喜欢在此聚会(在欧洲喝咖啡就像在中国吃饭一样重要和频繁),每周推出最时尚的服装或相关产品,外套价位30-40欧元,常常供不应求。
另外有网购的选择。
3.
服装面料和风格上的欧洲特色
崇尚环保。商店、公共设施和居民家中没有空调装置,参展道具也有环保要求,体现在服装上,则是全棉面料受消费者青睐,厚实,宽松,舒适。
动物保护主义风尚。城市中心紧靠莱茵河是拥有别墅的富人区,小别墅一栋连着一栋。交通干道旁树干林立,即使是冬天,土坡和草坪上都有绿意和土洞,蹦蹦跳跳的是不避人的肥兔子和大老鼠。而商店里的冬衣外套,几乎全是人造毛扎扎的大领条。
粗朴而不失精致的传统手工制品依然深受旅游者的喜爱,如布谷钟、木制玩偶、手绣帕巾等。服装上的刺绣多为手绣,图案简单大方,不拘一格。
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
德国日耳曼民族以保守、古板著称,这种文化心理在接受外来文化方面可谓有弊有利。他们固守自己认可的品牌和消费习惯,很难接受和认同国外商品;一旦接受,具有牢固的忠诚度。据说有一个德国代表团到中国考察,欢迎酒会上,当地政府用茅台招待客人,反复强调这是中国最好的白酒,但尝试后续饮者寥寥无几。临行前,德国代表团团长说,如果中方每次只提供一瓶茅台,连续提供25天,他们中就会有人习惯并接受这种口味了。另一个例子,麦当劳由于先肯德基而进入德国市场,虽是同类产品,肯德基后来花了三年时间才打开德国市场,且至今店面数量没有麦当劳多。由此可见,市场战略上,第一印象先入为主和持之以恒点滴渗透非常重要。
战后的德国土地上,可谓除了教堂,遍地废墟。妇女,是重建国家的主力。德国妇女严谨、细致、强硬。女装品牌代言人形象,多体现职业女性特征,有品位,有亲和力,有头脑,有身份。她们也代表着妇女的消费导向,注重品牌、品质、信誉、风格、时尚。
20
来岁的年轻人,和老派德国人不一样。他们亲美,赶时髦,玩时尚,节食减肥,缺乏责任感,品牌忠诚度较差,在购买服装方面注重性价比,爱买便宜东西,如20-30欧元的衣服。也有两极分化的现象,注重时尚,爱买贵的品牌服装,如Boss, 200-300欧元。
德国的气候特征,冬季虽然最低温度不过零下一度,但地广人稀,草木结霜,体表寒冷。而室内暖气供应足,暖气片有外壳,不烫手,可调节温度和供暖时间。因此在穿衣习惯上,当地人注重冬装外套的防寒功能,喜欢厚重的品质,外套下只穿着一件衬衣。风格倾向于户外型,舒适随意。对商务风格外套不感冒,认为尚有大衣可选择,和西服更搭配。在展会上出现的羽绒服和棉服同类产品,如Blue Seven和Nikel 都是户外风格。
德国人彬彬有礼,面带微笑,待人友善,乐于助人。但据旅居德国的中国同胞描述,德国人冷酷、骄傲,骨子里不大看得起中国人,之所以表现得有礼貌,他们自认为是高素质、有教养的表现。他们尊敬真正的强者。虽然市场上大都是Made in China的产品,但在他们眼中,中国就是个加工大国,中国商人只能做加工贸易。服装品牌产地是中国没关系,重要的是,其设计是法国或意大利,其代言人也是欧洲某明星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