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到了,清明总是和雨水,扫墓密切相连。清明是二十四个节气之一,更是扫墓,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的日子。标准的清明应该是四月456日。今天就是四月5日,就是清明。可今天却不是雨纷纷的情景,相反倒是晴空明朗,只是偶而有点沙飞扬的点缀,修饰。

说到清明就不得不说到墓地。墓地是活着的人与脱离时间的人交流的主要场所。是缅怀先人,思念逝去的亲人,爱人,友人的场所。墓地是缅怀先人,思念已故人的首选地。《圣经》说你来自土地,必将回归泥土。因此灵魂也要回归土地。由此出现了墓地。这是基督教信徒土葬的理由。墓地是灵魂的所在地,是退出时间概念的先人在人间空间上的见证。因此西方人对墓地很注重,特别是宗教国家,墓地是华丽,庄重和典雅的,墓地呈现的是祥和,温情的氛围,而在某种程度在东方人眼里墓地总是凶险,狰狞 ,阴风凄雨,颓败 ,落寞的代名词。那是阴魂,厉鬼的集合地,因此文艺作品中的恐怖氛围往往产生在那。墓地为恐怖和凶恶提供素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东方人不注重墓地,秦始皇陵,成吉思汗陵,乾陵等皇家墓地不但雄伟,富丽更神秘,寻常老百姓也不对此也不敢有轻懈之意,看风水选墓地是一种习俗也是一种憧憬和愿望,对离去的人的美好愿望,更是对活着的人的美好憧憬。
  
说到清明,毫无疑问就必须说道祭祀,扫墓,清明专为扫墓,祭祀准备的节日 .扫墓,祭祀在中国源远流长,封建帝王更是如此,把先人的墓地叫作“龙脉”,是帝王江山的根基,虽然这是愚昧的封建迷信,事实上也起到了一种不忘江山的来之不易的忠告的作用。陆放翁的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不忘告乃翁”道出了寻常百姓老人的心声。在清明祭黄帝陵是中华民族的一件瞩目的盛事,有利于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在清明扫烈士圆有利于继承发扬革命光荣传统,在清明进行家祭或友祭是一种感情的自然流露也是维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让清明节成为国家的法定假日给国民提供祭祀的时间与氛围,给传统的习俗,文化提供一种实实在在的肯定与支持。

说到清明,自然会联系死亡,清明就是对死亡的节日,死亡总是那么恐怖,无论给死亡附加任何听起合乎逻辑甚至堂而皇之的道理与理由,死亡本身就是一种不幸,死亡就意味生命的逝去,一个实体的结束,是凄凉的,哀伤的,尽管有些死亡是一种解脱,但人要靠死亡来解脱更是一种无可名状的悲哀与不幸。更何况死亡的瞬间是那么不可预测与可怕,不就有这一 骂语——“不的好死”,所以说死亡对谁都是不幸的,恐怖的,是不愿看到的。人生不会长生不老,生老病死是老天的安排,自然的规律。所以无论是谁也不能逃避死亡,只能改变对死亡的态度。还是徐志摩说的好:“我轻轻的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死亡就在某个黑暗的胡同里正悄悄的等待着我们每一个人。所以说我们每一刻的生存是在与死亡的抗争得来的。与死亡抗争是最大的自我挑战。谁都不能否认求生欲的最大的 强烈的,最震撼的合本能要求。

说到清明,必然联系到感情,清明就是表达对逝去的人的感情的节日,对逝去的人表达亲情,爱情,友情等等的节日。说到感情想到一个感人的对话:鱼对水说:“我在流泪,你看不见,因为我在水中。”,水却说:“我看得见,因为你在我心中。”。感情是看不见,摸不着,但能感触到只要他流着血,那怕是冷血。记不得哪位哲学者说过最热烈的感情往往是用最冷却的,最深沉的方式表达的。但是不管是深沉的,最冷却的,还是热烈的,激情的方式,毕竟是采用方式来倾诉,来表达。相对生命实体,感情是永恒的,不会因为一方的生命的终结而流失,不会因为时间流走的缘故而消失,不过其前提是那是真真实实的感情,是发自内心肺腑的感情。所以清明扫墓,缅怀先人须用真真切切的感情表达,是自觉的行为,而非自发的甚至无奈的习惯。

   在当代,说到清明,就不得不说到传统,时尚。网上祭祀,鲜花寄托哀思,树葬,海葬等新式样,新观念接锺而来。烧纸轿车,纸手机,烧纸人民币等等看似新样而有传统也一些人的欢迎与青睐。其实这都是商家的吵作,得利益者,大赢家都是那些商家,这些新花样使清明节变了样。但我们也不必大呼:“狼来了”,也不必去指责那指责这,说三道四的,实事求是的说在清明烧纸就是带有迷信的色彩,这本身就是一种虚拟的祈祷,何必苛求呢?不过有些好事者在清明给已故之人烧什么小姐,女郎,弄的嘀笑皆非。这是对逝去者的亵渎。反映的只是活者的俗气与无知和现实生活中的某种客观存在的事实与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