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获知黄娟事件是在例行公事的伦理课上,得知事件的主角是一个叫黄娟的不幸的女孩还是在听23日晚神州夜航的广播节目后,午夜时刻,睡意与清醒在头脑里角斗,眯眯糊糊,神智不清听完这一骇人听闻的悲惨故事,愤慨与伤感并存,怜悯与悲痛齐涌。

   贫困,弱小的黄娟以惨烈的自杀方式终结了自己早晨太阳般的生命,离开了这个使她不能忘怀的无情,冷漠,冰冷的世界。把多少的恐惧,悔恨化作了无声的沉默。黄娟是永远的离去了,可是黄娟事件却一石激起千层浪,各式反响扑面而来,争议场里更是刀光剑影。

  没有人应该受到侮辱,也没有人有权力侮辱人。任何形式的侮辱都是恶。当面对饥饿难耐,未能抵住物质诱惑而偷盗自己的资助店中两元的面包的柔弱的黄娟时,女店老板重厚的商人利己观使她自然正常的恻隐之心,怜悯之心,人之善良天性黯淡无光,对只有孩子年龄的黄娟人格侮辱与巨大恐吓相加,正因为这些不堪入耳的侮辱词和狠毒的恐吓,给不暗世事的黄娟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和负担,最终踉成惨痛的悲剧。冷酷,无情的女店老板成了名副其实的刽子手,也自然而然成了国人口诛笔伐的对象,更有胜者有千刀万剐不解此恨的愤慨。

  眯眯糊糊也没听清广播主持人林白讲了些什么 ,伦理课老师更什么也没说,后来思前想后,总觉得自己愤慨不已的同时有那么点肤浅的想法。

   贫穷是罪恶之源。在我们憧憬和热火朝天的建设和谐社会的时候,有祖国的花朵因为贫困饥恶而不情愿的偷盗,在我们大力倡导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时候,还有弱势儿童因为受到他人人格的侮辱与恐吓而走上黄泉路,这难道不是我们社会的悲哀吗?“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那是对圣人量身而作的标准,难道有可能和十足的道理要求纭纭众生吗?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关注民生,求真务实方为上上策,否则和谐社会只是乌托邦,高不可攀。

    固然在那女店老板的眼中仁义道德是迂腐的,爱心是矫情的,理应受到良心的谴责,正义的审判,社会的指责。但在我们指责她是人面兽心,缺乏爱心的同时,试问我们其他人,我们的社会爱心氛围有如何?不难猜测,充满宽容与爱的校园氛围不属于黄娟的饿母校,在那里该是弥漫着压抑,讥讽的气氛,如果为人师的黄娟的老师能和风细雨的,充满春风般的爱的科学教导,结果也许就是大相径庭了,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在这个功利盛行的时期,相比之下爱心就显得尤为重要和欠缺。

    欺骗他人的同情心,诈取他人的爱心来达到自已不劳而获的可耻目的反而讥讽施舍者的单纯,面对他人的宽容反而认为这是对方的怯弱,乞讨队伍鱼目混珠,真假不明,弱势群体中某些人的理所当然要受到施舍的心态,使国人在奉献爱心,进行宽容的同时首先有了自已是否受骗和是否正确的想法逾来逾重,逾来逾多。在这种现象逐渐频繁与加重时,社会的爱心氛围必然受到损伤与破坏。在和谐化成了当今时髦的说法别忘了以人为本。我们既是宽容的对象,同时又是宽容者,对双方都应讲究以人为本,而不该失之偏颇。我们赞颂无私的爱心,但不能讴歌助长惰性的盲目施舍, 前些天看到一则文章其文意主要是一老人在收留所迟迟不肯脱上衣,后来收留所的工作人员才弄懂了这个十分离奇的原因,老人身上带着性药,说是为了找小姐方便用。作者在那提倡我们该宽容那为正常的老人。这听起来头头是道,实际上是曲高和寡。因为这违背施舍者也具有普通人的人性,不是伟人,不是圣人.

    在我们大力宣传宽容与爱心时,我们社会的爱心实际行动却相形见嘱,例如每年都有形式大于内容的,例行公事的,虚情假意的学雷烽活动把螺丝钉精神歪曲的面目全非.这些做作,令人厌恶恶心的不顾实际的献爱心活动对在社会上宣扬爱心,营造爱心氛围起了恰地其反的效果.

    在我国,相对辛苦的劳作和缺乏宗教信仰使下层人们对现实大富大贵的追求的功利观色彩更显浓重.不可争议,宗教对人之善良天性,爱心的发挥无疑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虽然我们的政策是宗教信仰自由,当实际大多数国人对宗教总是嗤之以鼻的在以个人主义为原则的美国社会道德影响下的美国受害人家属能原谅,宽容制造美国最大校园案的凶手李承熙,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