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在读《坛经》,元僧人宗宝的改编本。据说文字比最早的敦煌手写本《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慧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多出一倍左右,不知是否与慧能大师的本意有所出入了。当然,考证不是我的目的。

现代学术界一般认为禅宗是慧能创立的。禅宗讲究悟性、顿悟。慧能大师本身的经历便说明了这个问题。
经文里说,慧能赶到黄梅,礼拜五祖。
祖问他:“汝何方人?欲求何物?”
慧能回答:“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馀物。”
祖又说:“汝是岭南人,又是葛獠,若为堪作佛?”
这里的葛獠,是当时对以狩猎为主的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蔑称。
慧能回答说:“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葛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五祖听了,觉得这个人很有慧根,便留他在寺院里干活了……

这样过了数月,一日,五祖吩咐众人各写一首偈语,谁能有所领悟,便把衣钵传给谁。弟子中最突出的神秀写了一首: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经文说:“祖已知神秀入门未得”。
过了两天,慧能才知道这件事,因为不识字,便口述了一首: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众人听了大为惊诧。
次日三更,“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慧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
然后五祖便送他至九江驿,慧能得到衣钵,开始了南去讲经之路。

像我这般资质平庸的普通人,自是不能顿悟,偶尔读经,只期能够渐悟。
就如慧能那一句有名的“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到今天我也只能有模糊的理解。

据说最近在嵩山有主题为“禅宗大典”的大型音乐歌舞演出,也想去看看。禅不可说,迦叶拈花微笑,与释迦牟尼心心相印,彼此达到不需语言表达的境界。禅不可说,听起来玄而又玄。或许,换一种表达方式,更能让普通人接受。

而平凡如我,终究做不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能够做到神秀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已是不易。
我每天不能克服这种咬啮性的小烦恼,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而或许有时候,连华美都谈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