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喀什的深处
喀什在新疆的西端,也该算得上是中国最西边的城市了吧。
6
月
1
日,我们一行
9
人,探访了这座边城。
导游王红介绍说,喀什全称应叫“喀什噶尔”,维吾尔语意为“玉石集中之地”。我不懂玉石,所以并不关心作为“玉石集中之地”的喀什有无美玉,倒是对那里的老街、老城区充满兴趣。因此,当导游王红带着我们去看“职人街”(职业技术人员一条街,制作铜器等工艺品的手艺人差不多都集中在这一条街上)的时候,看到通往老街的入口,便一头扎了进去。
老街里边的房屋,全都用灰土砖垒成。很多街道的上方,都天桥一样垒着房子,把街道两边的房屋连成一体。据说,维吾尔人都以父母居住的房屋为中心,儿女成家后,习惯于向四周扩建房子,一个家族往往聚居在一起。然而城里毕竟不同乡村,在向周边扩展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就只能向空中发展,因此就形成了喀什老街那种独特的景观。
老街的街面上,铺着或长方形或六角形的土砖。王红告诉我们说,铺六角形土砖的街,与别的街相连通,铺长方形土砖的则是死胡同,进去以后还得原路返回。一位踩三轮的河南人见我们在老街转悠,不问我们是哪里人,却问我们是哪个国家的。得知我们是浙江人,他竟显得十分不解,自言自语道:奇怪,老外才来这样的地方,怎么国内的人也来这里?我想,大约国内前来喀什旅游观光的人,从来都不会有兴趣涉足这样的地方,这才会使这这位同胞感到不可思议。我的猜想从孩子们的身上也可得到证实:走在喀什老街上,在那里玩耍的孩子见到我们,甚至连走路都还显得有点摇摇晃晃的幼童,也会冷不丁地跟我们说声“哈罗”。
维吾尔族的儿童尤其是女孩,长得都很漂亮。见我们拿出相机,许多孩子自觉地站到镜头前面,摆好姿势让我们拍照。拍完后又聚到我们身边,看拍下来的照片到底怎么样,神情煞是可爱。在一条巷子里,我和同行的宣传部赵智国科长碰见两位俊俏的维吾尔少女。我问她们可否让我们拍张照片,两位少女欣然停下脚步。我们急忙打开镜头,按下快门,把她们清纯甜美的笑容,凝固成一个难忘的瞬间。
走马观花看了一段喀什的老街后,让人心里觉得很不过瘾。同行的人中,有几位因为感到比较累,吃了中饭后希望找个地方休息一下,另外几位则一致要求去看看喀什的老城区。于是我们兵分两路,想休息的就送到休息的地方,想看老城区的,则到了名叫“阔孜其亚贝希巷”的喀什老城区。
“阔孜其亚贝希巷”被称为高台民居,这是因为那些土坯房都建在一个土台子上。老城区的街道到处在开挖,正在埋设下水管道,因此一路走去都是厚厚的土灰。王红说,喀什一些很富有的人,都住在老城区里。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家人和亲情在维吾尔人心目中的份量有多重。
老城区里的那位维吾尔族保安非常热心,一直陪着我们穿行在巷子里,还帮我们敲开一户户居民的家门,以便我们进去参观,并充当我们的翻译。我们进去看的其中一户,是在那里颇有点名气的制陶世家。家里的维族老大妈十分开朗热情,让我们参观屋内制陶取泥的地方、用来制陶的工具和烧制陶器的窑,还拿起自制的陶器、摆好了姿势让我们拍照。那些陶器虽然都十分粗糙,但仍有去她家里要求定做的人。老大妈特地找出一只硕大的碗来给我们看,只见碗口的内侧,烧有几个灰黑色的英文字母,据说就是外国游客定做的。
老城区给人印象特别深的,就是屋里屋外所形成的强烈反差:所有的房屋从外面看上去,全都灰头土脸的,使人总觉得屋内肯定也会是尘土满地的情形。可一走进屋里,见到的都是十分整洁的环境,而且几乎家家户户都在里面的小天井里种着树木,显得生机盎然。我们进去的有一家,种的是无花果树,主人在树枝上挂满了葫芦,乍一看时,我还以为是那树上长出来的呢。导游王红说,老城区的
150
号有两位长得特别美的维吾尔姑娘,特地领着我们去饱一下眼福,只可惜那天从进去到出来,前后敲了几次门,屋里都没人,因此我们都无缘一睹美人的芳容。
我想,走进一座城市的老街和老城区,并走进当地居民的家里,应该算得上是走进了这座城市的深处。尽管所看到的也只不过是一鳞半爪,但相比于仅仅到这座城市的主要商业街去转一转的人们来说,肯定会有更多的收获、留下更深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