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露天電影
每年的農歷三月十二,和十二月初的某一天(由那些“老爺”定),是拜神的兩個大日子,也是我們那里很熱鬧的兩天。那些一年里賺到了錢的漁民和商家們,就會出錢在村子的某塊空地做“紙影”、播電影,和做“人戲”。
以祈求一年的風調雨順,并答謝神仙們上一年的照顧。“紙影”就是流行于閩南、臺灣和粵東一帶的木偶戲,又稱傀儡戲。在潮汕地區,其實就是人在幕后唱潮劇,并操縱臺上的幾個木偶在表演。發展到后來,都用錄音帶播了,人也不用親自唱了,只需要控制那幾個駙馬、公主等木偶就可以了。“人戲”是相對于“紙影”而言的,因為“紙影”是幾個木偶在表演,而“人戲”則是真正的人在唱念做打了。一般是比較大的村子才會有錢做“人戲”,而那些比較小或者沒那么多錢的村子,則會先做幾天“紙影”,然后再播幾個晚上的電影。
電影當然是露天的了。事先就會有人在空地上架起支架和白色的幕布,到了夜里,就開始播電影了,用的是膠片的電影。每年的這個時候,家家戶戶的小孩都會在天還沒黑就開始拿著凳子、破了的涼席甚至是樹上折下來的樹枝,到空地上去占位。早到的人就可以占到比較前的位置,如果你晚一點到,可能連坐的位置都沒有。
播的電影大部分都是具有愛國主義教育意義的抗日戰爭片,以及那時候非常流行的古裝武打片,象地道戰、少林寺等等。一般晚上都會有三部電影,最好看最精彩的往往放在最后面。那時候,我最喜歡的就是張曼玉演的新龍門客棧。我還記得那個小二從沙里飛出來,一頓眼花繚亂的刀法,把那個太監的腿活生生的片去了肉,實在是太精彩了。
當然,作為小孩的我們往往不能堅持到最后,通常在第一部電影還沒播完,有的人已經躺在破涼席上睡著了,父母想要把他抱回去,小孩醒來之后又不肯回去。起來迷迷糊糊看了一會,又躺下去睡著了。由此可見,占有足夠大的空間是多么的重要。
如果到了冬天,那就冷了,瑟瑟的寒風凍得人們都縮成一團。但是大家看電影的熱情絲毫未減。因為在那個時候,也只有每年的這時才有電影看,而且是免費的。
露天的空地上,因為有了電影,就有許多小孩,于是就了有一些挑著擔子過來賣零食的人。賣的大多是一些蜜浸的水果之類的,有時候還會有冰棍。我還記得有一個叫“橄欖擔”的,因為他主要賣蜜浸橄欖,所以我們小孩都這樣叫他。蜜浸橄欖就是將橄欖壓碎,用竹簽穿起來,然后放在稀釋了的蜜水里浸泡。這樣的一支大概要三五毛錢,而楊桃就便宜一點,大概兩毛錢就可以買到一支。我對“橄欖擔”那個裝水果的漆紅色油漆的木盤印象極深,還有他那個壓橄欖的木制工具。那時候并沒有多少零花錢,往往只能圍著“橄欖擔”繞,空留口水。
現在早就不做“紙影”,不播電影了。播了也沒人會看,大家都躲在家里收看眼花繚亂的電視節目,沒有人還會大冷天貓在外面看那些老掉牙的電影,難道還真的播給神看?童年時候那半空中支起的白色幕布、伴隨著叫賣聲和小孩子的哭鬧聲,都只存在于回憶之中了。不久前在海南的一個漁港碼頭,看到一字排開的很多簡陋的露天電影院,嚴格來說應該是電視。讓我對這個陌生的地方好感頓生。也勾起了我思鄉的情緒。
posted on 2007-02-14 16:33
哭泣的骆驼 阅读(94)
评论(0) 编辑 收藏 所属分类:
今天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