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语言之丰富,很多体现在一些俗语、俚语上面,而身处海滨邹鲁的我们,又有许多跟海洋与海产有关的俗语,这些语言含义丰富,既活泼调皮,又生动且恰如其分,听来令人叫绝。
鲎,在以前的潮汕海边是相当常见的,这个与三叶虫同时期,曾与恐龙在地球上共舞的古老生物,经过多少次自然灾难依然幸存,并且顽固地保持着几亿年来的体态,几乎没什么改变。但它们始终抵不住人类的掠杀,现如今,鲎是越来越难见到了,偶尔捕到一两只,竟奇货可居,吃鲎成了都市人们炫耀的谈资。这让我想起父亲常说的,以前我们这里的海边常常可以看到海豚,就连外砂河入海口乃至下游都常可见到,当地人称为(鱼吴),那时候的人们常可以看到江面上有黑(鱼吴)、白(鱼吴)在水中自由嬉戏。因其肉质偏硬,味道不好,故也很少人会拿来吃。更有传说抓到了(鱼吴)要放生,要不会有报应,因为有传说它是“义鱼”,曾救过宋帝赵昺。因此,(鱼吴)们也毫不怕人,经常来到这咸淡水交界处觅食。我长这么大唯一一次看到(鱼吴),是在我小学的时候,彼时正值炎夏,一群人在海边游泳,看到不远处突出有条大鱼游了过来,以为是鲨鱼(其实我们这里并没有鲨鱼出没),吓得众人拼了命的往岸上跑,到了岸上定下神来才发现这就是大人们口所说的(鱼吴),它们是不会伤人的。
关于鲎,潮汕有很多与之有关的俗语。潮汕地处沿海,俗话说“耕三渔七”,靠海吃海,捕鲎、食鲎的习惯历来有之。被贬潮州的韩愈在《初南食贻元十八协律》中写道:“鲎实如惠文,骨眼相负行……调以咸与酸,芼以椒与橙。”,可知,当年韩愈初到这南蛮瘴疠之地,第一次见到这奇怪的生物,并且还吃过它的肉,是怎样一种惊奇的心情。乾隆版《潮州府志·物产》有“鲎鱼雄小雌大,置之水中雄者浮、雌者沉。考其状:青黑色十二足似蟹,腹中有子如粟、潮人以为常食之味。”嘉庆版《澄海县志·物产》也有“鲎形为惠文,《岭南录异》云:鲎眼在背上,雌负(背)雄行,其血碧(绿),肉如黄栗子,累缀成房,夏日出,味最佳。”可见,食鲎的习惯在潮汕由来已久。今试举有关鲎的俗语数则,以为佐证。
1、准过鲎
《广东新语》云:“鲎者,候也,善候风。诸水族变候之而出,故曰:‘鲎’”。潮语中“鲎”的发音与气候的“候”相同。春末夏初,鲎常成群结队上岸产卵,由于鲎善候风,借助洋流潮汐的力量,沿海渔民观察鲎的浮沉情况,便能够预测气候变化,十分灵验,故有 “准过鲎”一说。
2、青过鲎血
鲎的血含有铜离子,故呈蓝绿色。潮汕人常以“青过鲎血”来形容水果尚未成熟,或者食物没有煮熟,比如“粒木仔欢未好食,你看伊欢青过鲎血(这颗番石榴尚不能吃,你看他比鲎血还青)”。值得一提的是,鲎血还可以提取鲎试剂,用于细菌内毒素的检测,也能够可以准确、快速地检测人体内部组织是否因细菌感染而致病。
3、老实过鲎、枭过鲎母
鲎体分头胸、腹及尾3部分,头胸甲宽阔,呈半月形,腹甲略呈六角形,尾似刺刀,有尖刺,壳坚硬,四周有刺。故韩愈说“鲎实如惠文鲎”(如赵惠文王所戴的帽子)。鲎除了它那古怪的形状外,还有另一个特性便是雌雄相负。《尔雅翼》说:“(鲎)过海辄相负于背,……其相负,则雌常负雄,虽风涛终不解,故号‘鲎媚’。” 《埤雅》也云:“雌常负雄而分,雄者多肉,失雌则雄不难独活。渔民拾之,必得其双。”每年春末夏初,鲎便一公一母成对来到沙滩产卵,当渔民抓起母鲎时,公鲎会紧抱住母鲎不放而同时被抓;若是先抓到的是公鲎,则母鲎急忙逃走,毫不顾及公鲎死活。要是在海上看到鲎,通常是母鲎驮着公鲎(其实它们是在交配),雄鲎小而雌鲎大,若是抓住雄鲎,雌鲎马上沉到水下,若是抓住雌鲎,雄鲎则浮在水面不会逃跑。故每逢捉鲎时必先捉雌鲎,这样往往一捉就是一对。其实古人早已注意到这个现象,《山海经》注:鲎鱼形如惠文冠,青黑色,十二足,长五六寸。雌常负雄,渔子取之,必得其双。
因为公鲎连逃跑都不会,十分老实,所以人们常常用“老实过鲎”来形容一个人。相比起公鲎的老实痴情,母鲎则显得绝情寡义了,竟然抛下忠心的公鲎逃之夭夭,所以人们便形容其“枭”(凶恶之意),因此就有了“枭过鲎母”这句形容人绝情绝义的俗语了。动物天性使然,怪不得它,一切没有思想的动物莫不以繁殖后代为最终使命,倒是相比之下人类绝情得多了。
还有另一句相关的俗语:“鲎母掠来刣,鲎古放落海(母鲎抓来杀,公鲎放回海)”,一方面是母鲎个大有卵、肉肥,而公鲎体小无肉,不值得费力去宰杀,另一方面也因为渔民感其忠诚,不忍杀之,所以常有渔民捕到公鲎则放生,捕到母鲎则拿来卖或者食用。
posted on 2011-04-22 00:44
哭泣的骆驼 阅读(613)
评论(0) 编辑 收藏 所属分类:
卖弄风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