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 155,  文章 - 73,  trackbacks - 0
来到蒙特利尔时已经是半夜,装好行李,机场里已经空空当当了。排队乘出租,司机是个皮肤黝黑的矮壮男子。他英语讲的不地道,我猜想着他是否母语是法语,是第二代魁北克移民。他主动帮我们把一件件笨重的行李箱搬上车,一路上默然开车。我憋了半路,一会儿看向窗外,一会儿看着前方,用余光打量这个司机。他像是电影Casino里的黑社会,又像是一个本地良民。车子进入市区,我打破沉默,问他会说法语吗?他骄傲地说,会三种语言: 阿拉伯语,法语,英语。原来他不是本地人,是只身从黎巴嫩来到蒙特利尔的。我问他住得是否开心,他点点头,蒙特利尔很Nice,他说,89年到现在他一直生活在这里。父母兄弟都还在黎巴嫩。问起他为何少小离家?他说,you know, war. 负责协助我们relocation的中介Irene,邮件里介绍自己是红头发,那幽默口气和名字产生的联想,让我一直以为她会是位小姑娘。我们见面时发现她已经其实是姑娘的妈了,假如她有女儿的话。老公奇怪地嘀咕,不是说红头发么,根本不是红色呀。我小声中文解释,这种胡萝卜色的头发,就是英语里的Red hair。 Irene说自己仍然记得4岁时从爱尔兰坐船来加拿大的情形。寄人篱下的日子,她摇摇头说:It's a horrible memory.我紧张地回头看看坐后座上的儿子,他今年5岁,希望他不会在多年后如此回忆这段生活经历。Irene卷曲的披肩长发有些干枯,白底的脸上布满红色的血丝,麻麻的黄褐斑和雀斑。只有一双淡蓝色的眼睛,依然清澈,眼神里透出岁月沉积的睿智。每次见到Irene,无论天气如何,寒冷或温暖,晴朗或阴骘,她都是一袭齐着脚踝的长裙,里面光着腿,不穿棉袜。我问她不冷么?她说自己四季如此,不喜欢任何束缚,不论冬天多冷,都只穿裙子。她原来在加拿大的北部,四年前和魁北克老公回到老公的故乡-蒙特利尔。她说自己很喜欢旅行,和老公结婚12年才要的孩子,就是这个缘故。蒙特利尔是个岛,和南岸一桥相连。有次出去看房路过那座桥,它微笑着说:这是这世界上最美的桥。我诧异地问为什么,她灿烂又羞涩的笑着说:因为这座桥连着我回家的路。我每天过桥,上班下班。买房时我们选择在南岸,因为过了这座桥,房价差十万加币。 在Royal Mont看房时,带看的租赁部的男子长得十分帅气,藏蓝的制服穿在他挺拔魁梧的身体上,军人般英姿飒爽。他的脸像罗马雕像般精致,黑色卷曲的头发很短,打了发蜡,一丝不乱的贴在头上。他三十几岁的样子,笑起来露出雪白的牙齿。他和Irene讲法语,和我讲口音浓重的英语。原来他是罗马尼亚人,五年前来到蒙特利尔。喜欢这座城市吗?我问。很喜欢。他似乎很喜欢自己的工作,带我们看房不厌其烦,大房小房,高层低层,洗衣房,健身房,游泳池停车库,样样带我们都看到。我心里嘀咕,他拿提成吗?这么热心。可是他的热情又分明是不带功利的。他介绍房子的各样好,却一点儿也不给任何压力。因为靠近公墓,我后来还是放弃了那家公寓。 在Famile街上自己看到一个 A Loure的牌子,就打电话约了看房,接电话的是中年男子,他说我太太在家,你去二楼按门铃。清瘦的房东太太来开门,瞄见她自己家的样子。窗前摆着漂亮的植被,家里进深很深,纤尘不染。出租的房在一楼,我很喜欢这个地段,但是因为采光不好,犹豫着离开了。问是否价钱可以商量,她笑着说,问我先生吧, 我不管这些的。我心里想:男主外啊,她不工作,很传统的家庭。后来别处没看中,又电话给男的,这次带了老公儿子同去。终于也见到了房东本人。昏黄的路灯下他走下楼梯来握手,哇,长得真英俊。他电话里声音洪亮,自信爽利,原来也长着一张政客的讨喜脸。头发却都是银白的,光亮的银白色,并不觉得老,脸上的皮肤光洁,没有皱纹。我一时猜不出他年龄,究竟是四十多,还是五十?绝不可能是五十。我们二次上门,租房可能很大,他说我太太说你很nice,很喜欢你,一直盼你再回来。我笑着说了些客套话。家里一双儿女,儿子十四,女儿十六,都在起居室里坐着。他说一声say hello, 女儿转过头来,迎面看见她漂亮的黑头发,黑眼睛。儿子是个翩翩少年,笑着过来握手,头发是亚麻色的。听见儿子叫我mama,他惊奇地说,你们中文是叫mama?和意大利语一样的,我是意大利人 。我恍然。难怪这个家的氛围是这样的男权主义。他的家和家人都是美丽的,让我想起<绝望主妇>中那些看似完美的家庭,背后都是有故事的。他们这家人故事怎样,使否也有故事,我无缘揭晓了。 看房的经历,仿佛是扑在了蒙特利尔的万花筒上,每次碰见的人,像是联合国来开会的,阿尔及利亚人,墨西哥人,乌拉圭人,西班牙人,还有些我根本无法识别名字的小国。 有朋友问我,听说蒙特利尔的人都很友好,真的如此吗?是真的。大家操着各种口音的英语,却脸上却都带着一样温暖的笑容。耐心,友好,没有歧视。我喜欢这样的城市。Irene说,可能正是因为这是一个移民城市的缘故。大家都来自世界各地 ,都很珍惜在加拿大的美好新生活,大家对他人很友好,因为他们自己心情好。因为自己也来自不同文化,所以可以包容不同文化。
posted on 2012-11-28 07:46 Sunshine 万里长空 阅读(178) 评论(2)  编辑  收藏

FeedBack:
# re: The Face of Montreal 蒙特利尔的面孔
2013-01-22 22:39 | 康妈
尘封的记忆一下被你唤醒。  回复  更多评论
  
# re: The Face of Montreal 蒙特利尔的面孔
2013-01-23 23:42 | sunshinetian
康妈
回来吧,寻找你昔年的足印。。。。@  回复  更多评论
  

只有注册用户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网站导航:

<2012年11月>
28293031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1
2345678

常用链接

留言簿(4)

随笔档案

文章档案

相册

最新随笔

搜索

  •  

最新评论

  • 1. re: 加拿大买药记
  • @Song: 去社区的CLSC都可以,就是社区clinique, 先问价格,太贵了就不要看了。还有就是可能要看你瞧的什么病,因为我只是要一个买药的处方而已,也许是因为这个价格不同的吧。
  • --万里长空
  • 2. re: 加拿大买药记[未登录]
  • 请问你在哪个clinic看的?为什么我去开就收了我140,我现在也没有医疗卡。。
  • --Song
  • 3. re: 加拿大买药记
  • @Olivia
    可以的,我后来找到医生,我要去多开点儿,她先给我开了3个月的,说看看有没有不良反应,后来就直接开了一年的处方,后来就直接去药房,不必再去开处方了。
  • --sunshinetian
  • 4. re: 加拿大买药记[未登录]
  • 您好,我也是刚到加拿大来,我想问一下,找医生开这个药可以要求一次性多开几盒吗?
  • --Olivia
  • 5. re: 安“命”
  • 思考太多的人很难笃定去信, 不如信自己吧. trust yourself to make the best of things.
  • --kangma

阅读排行榜

评论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