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巴黎恋人》,听到“希望酷刑”这个说法,觉得很有意思。
年轻的时候,是宁愿饱受煎熬也要拥有希望的,因为只要还有希望,就可以在痛苦中等待和期待某种改变。但如今是宁愿不要希望,以免受到那犹如病痛般折磨人心的苦楚。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当中国人像在一间铁屋中苟活时,是叫醒他们,给他们一线逃脱的希望和更多的折磨与绝望呢,还是任由他们沉睡下去。
所以,这确乎不仅仅是关于爱情的问题。
前两天,有位朋友打来电话,说起他皈依的事情。在与疾病同行两年之后,他在积极锻炼的同时,也开始接触佛法。对于这,我是乐见其成的,也曾尽我所能的和他交流这方面的体会。在这之前,他最大的问题是心事很重,最大的困惑则是“信”的问题,接受过现代教育的人一般对佛法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疑惑。可是作为一种爱好,或者因为尊敬而亲近佛法,固然可以有很多收获,但信受奉行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始终停留在了尊敬与敬重的此岸,如今知道他受了仪规,虽然只是在家的信众,仍然让我有些感慨。
佛法中有大智慧,也有非常达观超然的不可思议境界,但对于一种没有“信受奉行”的我来说,应该也是一种希望的酷刑吧。
如果希望实现的,仅仅是心思的澄明清净,以及对疾病的有益影响,佛法的智慧还是能够带来一些有益的改善,一如现代医学中各种先进的治疗手段。无非是方法的不同,甚至还多了些由于信仰而产生的充实和欢喜。
甚至有如净土宗的宗旨,对于往生和适彼乐土的希望,有很多常理无法解释的例子也似乎能说明这种希望不是遥不可及。
但是,就像印光大师的一本叫做《信愿念佛》的书里说的,起信之后,应“不生一丝疑惑”,专注诚意,才能与佛交感,等等。字里行间,都是虔敬语,彷佛祈望那些虚无缥缈的乐土和神通不可思议的佛菩萨们的境界,并不如追求一位不爱你的姑娘那样,是希望的酷刑似的。
想来想去还是不清楚。其实也知道是因为自己在此岸的缘故,因为不想受酷刑,就不要希望,这样的我应该是没有资格享受信受奉行者们的那种快乐吧。
朋友说,皈依之后,一下放下好多东西,内心真的很轻松。
而我,不要那样的希望,只好黯淡一点,在自己的世界里继续寻找自己的解脱方法。
posted on 2006-07-16 06:10
北流之木 阅读(699)
评论(3) 编辑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