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Visual Basic编程标准》,费两三个小时。诚是标准,讲了许多名门正宗的心法和招式。我稍有领略,不过未必遵守。
浏览完《恩怨录·鲁迅和他的论敌文选》,费一个通宵。略有所得——明白许多当时的是非曲折,但也仅此而已。过去的印象未曾有此许改观,战士仍是战士,苍蝇仍是苍蝇。
看《失败的偶像 重读鲁迅》,较费力,也较有收获。
此书是从哲学层面上解析鲁迅。生活首先不过是生存,生存之余不过是“有趣地”填补时间。任何人都是如此,鲁迅也不例外。这是第一性征。至于如何“有趣”,鲁迅选择的是写作骂人。“匕首”和“投枪”是第二性征。作者于是将鲁迅从高处拉落,扯下他身上的“民族魂”旗,还原“大鲁迅”为“小鲁迅”。“民族魂”究竟只是副产品。
在我看来,既然“生活”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第一性征毫无区别,那么判断“大”与“小”就只能从第二性征出发。这样,批评的基础就悬空了。
随之论及“虚无主义”。怀疑一切,最终也就找不到信仰。没有信仰,就只能是虚无。鲁迅多疑,于是为“虚无主义”,而且也为他本人所承认。“匕首”和“投枪”,既不过是因为“有趣”而为之;而“虚无”又使“敌人”化为“无物之阵”;战斗于无物,于是不得不孤独,不得不失败。
这大概是“失败的偶像”的一个成因。这一点我是大概同意的。必须提醒的是——也是作者数次声明的,“小鲁迅”、“虚无主义”和“失败的”等,都不是贬义词。
作者就此一点随后分十几章从各个方面详述鲁迅的“失败”。我囫囵吞枣地读完,有些地方较有同感,有些地方略有意见,觉得未免有削足适履之嫌。
我肯定是理解得比较浅薄。作者的文笔很好,略有掉书袋的毛病,从中国古诗文、现代诗到外国小说、日记、评论以及圣经都繁复引用,加上随处可见的暗喻、象征式描述,使得文字的信息量较大,不易消化。不过还是领略了一番新式批评的风采,也获得一种阐释的思路,以及理解鲁迅的另一个角度,算是值得。有时间再重读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