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飞,很多贵族或因国破家亡或因家族败落失去了一切,只剩下一个自由身和会思考的头颅(或强悍的体魄),为了生存,只能四处流浪,寻找能收留且可以赏识自己的人,这些人被成为“士”。
而此时群雄并起,诸侯割据,各诸侯国内部斗争亦是激烈异常,如果诸侯自己无特别高的领导才能,大权往往旁落于各上卿、大夫手中,甚至亡国(晋国、齐国)。大夫们之所以可以左右朝局,一是家族力量,一是个人才干,一是实力雄厚。所以当时各国卿相大夫们养士成风,一则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炫耀自己的能力;一则网络人才为自己所用,为自己出谋划策。
战国后期,以养士众多乃至在诸侯中造成巨大影响的就是齐、赵、魏、楚四国的四位王孙贵胄:田文、赵胜、魏无忌、黄歇。
如果四人比较一下,谁更优秀呢?
A.从品行、声望、人格上看
信陵君无疑是最有人格魅力的。他礼贤下士,对待宾客无丝毫架子,只要是贤者,他甘愿抛下王子的身份和他们一起到最底层的社会喝酒,甚至为他们牵马坠鐙。所以天下士人争相前往,投奔他的名下。乃至他回到魏国与秦国作战时,振臂一呼,应者云集,诸侯各国莫不相应。和他有鲜明对比的则是他的姐夫,平原君赵胜。赵胜手下也有门客几千,但赵胜对他们不尊重,不重视,不考察,为一美人而践踏门客尊严,毛遂居其门下三年而不被知,毛公、薛公名声都传到了魏国,自己也不知晓。当然,田文也有很多优秀的门客,甚至很多次危险的境遇下,田文就是靠这些门客才化险为夷,但田文的原则是不分优劣,不辨忠佞,一律通吃,只要能为我所用就可以。
当赵国遭遇长平战败,面临亡国之灾时,信陵君偷符杀将力解赵国之围,此举一则为道义,二则为魏国——秦若灭赵,魏国之覆亡是迟早的事——可惜这样决绝的行为毕竟是叛国,他只能呆在赵国。尽管赵国因他的大功而躲过劫难,举国对他恭敬之至,他也没有飘飘然,时时以罪臣自居,为叛离祖国而抱憾。一旦祖国有难,他立刻回国,力解国家之难!赵胜为了自己的国家亲自赴楚求救,黄歇在国家大义上也一直尽力维护国家利益。而田文却为了自己的利益,先是劝说秦国相国攻击齐国,继而合魏、秦、赵、燕四国之力破齐而保薛——虽然那个时候国家利益或者国家概念还是比较淡薄,但由此人格之高下仍立见。
B.从个人胆识、能力看
田文从小就显示出和他年龄不相符的成熟,连番言语,先保得自己的合法身份,再让自己的地位得到快速提升,不可谓不出色。执掌相印后,田文善于听从别人的建议,对宾客的意见听之、从之、信之,虽然有些事情在道义上有不妥之处,但每次确实是能强大自己。
信陵君就不用多说了,但从矫杀晋鄙一事,足见其过人的胆识,再有他回魏国后,率五国之兵“破秦军、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秦兵不敢出”之战事,亦可见魏公子卓越的军事才能。
黄歇上书说秦而使楚免兵祸,以己之性命保太子出逃秦国,出相二十余年“复强楚国”,只可惜晚年误听李园之谗言而身首异处,惜哉!
赵胜对于赵国长平之战的惨败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正是因为他听从冯亭的意见,才直接导致这场险些灭国的大祸。太史公评价其“未睹大体”“利令智昏”可谓中肯之至。
当然四人之高下,千载之前,太史公在《史记》中已经明确的有了自己的倾向,独称信陵君为公子就足见太史公对其的尊敬。
在下也是如此态度,纵观中华历史,象信陵君这样忠义仁义、德才兼备之英雄其实也不多啊。
史料皆来自《史记》之《魏公子列传》、《孟尝君列传》、《平原君虞卿列传》、《春申君列传》以及其他列传中与四人相关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