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喜欢悬念重生的结构,每每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最后,所有谜底轻巧解开,原来如此的心理释然,让我们的好奇心得以满足。
所以开放式的结局虽然有意犹未尽的妙处,但总是让读者很怀疑自己的智商:谜底是不是我想得那样呢?我猜对了么?到底作者是怎么想的?
《白丝带》就是这么一部片子,种种迹象都把疑点瞄向了那群孩子,最终却无人确定,无人指证,无人解决。
与其说没有答案,毋宁说我们不愿意相信那群或活泼或贤淑的男孩女孩会这么残酷的对付和自己年龄相符的儿童。
黑白的色调、寥寥无几的对白、一桩接一桩的暴力事件、无从查找的凶手、“梦境”的预兆为这部电影带来冰冷的紧张和莫名的恐惧。
中国讲求的是人性本善,所以我们的家庭总是要求孩子们一切向完美进军——有礼貌、学习好、上进心强、爱劳动、善解人意……,于是孩子们越来越老辣世故、说谎的年龄越来越低。
西方人则认为人出生就带着原罪,所以牧师总是用严厉的家法来禁锢自家孩子们的“罪恶”来达到孩子们好的教养,所有的成年人都带着完人的面具要求孩子们见面先问好、做事先祈祷,成年人们也以身作则,凡事都要请求村里的最高执行官的核准,包括什么时候钓鱼,什么时候和异性跳舞,女人们则无条件的顺从自己的丈夫。
在道德至上的天平上,无论性善恶与否,殊途同归,都会导致人性的扭曲,于是电影中的孩子们开始用暴力的手段表达自己的反叛,但是评判的标准依然是完美的道德,于是医生一家被害两次,男爵一家被害两次,甚至面对刚刚出生的自己的亲弟弟,他们也毫不手软;于是中国历次运动中自我揭发、相互揭发层出不穷。
道德的纯洁确实存在,但人本身并不完美,我们可以追求完美,但是不要要求别人也要一同追求,“你的美味佳肴就是别人的穿肠毒药”,可惜,我们还是要那样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