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晚上,看完了
齐邦媛先生的一生,从出生到郭松龄反奉到9.18到八年抗战到抗战胜利到台湾到国外,她的一生颠沛流离;从南开到武大到台中到国外到讲台,她的一生是纯学术的一生。
经历了多少大风大浪,齐先生说起来却大都是风轻云淡,极度隐忍,除了对父母的情感,其他种种只是在只言片语中流露一些个人爱憎。这是一种文字的修为,也是做人的涵养。
经历了那个年代的老人,放在那里就是一本历史,1945年前的波澜听她娓娓道来,又是一个新的侧面。1945年后的故事则偏重于学术——英美文学研究,读来少了一些历史八卦的探秘,却多了一些惭愧的思考:书到读时方恨少。
齐先生一生其实受她父亲齐世英
影响颇大,包括政治观,书中处处流露出她(应该是她父亲)对东北局势的遗憾,做了种种假设:如果,张作霖不被炸死,如果郭松龄反奉成功,如果张学良更有远大目光,如果张学良不发动西安事变,如果抗战胜利蒋介石选择东北人管理东北,如果……其实,我觉得她归根到底想说一句话,如果齐世英可以主政东北,一切也许会有改变。这个话不是她想说,应该是她父亲一生的夙愿。当然这也不是痴人说梦,齐世英作为cc系的箭头,作为东北地方势力的主要领头人物,作为国民党中央的要员,完全有可能做到这一点,可惜齐世英和张学良因为郭松龄事件早以势同水火,也正因为如此,齐世英在西安事变当中也有一定的发酵作用。历史其实很微妙,关键人物的一举手一投足,也许影响的就是今后数十年的沧桑变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