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凌晨,第30届夏季奥运会在伦敦开幕,开幕式导演是执导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丹尼 博伊尔。
开幕式有诸多亮点:
憨豆先生在伦敦交响乐团《烈火战车》的美妙乐章中,继续插科打诨,心不在焉。
整个场地被妆点成农场,瞬间又竖起工业革命的大烟囱,在现如今的舞台工业技术上并非难事,难的是这种反璞归真的思路。
英国女王和新一任邦德一起作秀,从白金汉宫离开踏上飞机,从直升飞机上一跃而下(这个动作自然是替身),作为一个国家,不,16个英联邦国家的元首,能够放下皇室特有的尊贵做到这样,实在是太了不起了。
70岁的保罗麦卡特尼,弹着钢琴,高唱《HEY JUDE》,引发全场大合唱的场景我以为比所谓火炬点燃的瞬间更应该是整个开幕式的最大华彩,因为保罗,因为这首歌,是利物浦,是英国,是全世界流行音乐的代表。
最让我期待的那么多超级乐队的代表作最让我失望——他们居然不是现场表演,居然只是录像片段,最主要的是当时舞台上那么多伴舞没有为这些经典歌曲起到一点点正面作用,场面散乱,衣服花哨,毫无意义,毫无艺术性。
但更让人震撼的是:
开幕式之前,为感谢志愿者们的支持与付出,开幕式导演丹尼·博伊尔花了4 个小时与参与开幕表演的10000名志愿者一一握手。500名奥运场馆建筑工人参与火炬进入主会场的夹道迎接 ,见证圣火的到来。这几个细节让我想起了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当时的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现场感谢现场志愿者的无私奉献时,全场的掌声和所有志愿者幸福的泪水、灿烂的笑容。这样种种,统统是普通人的伟大,以及大人物们对普通人的尊重。这也许是作秀,这本就是常规礼节,但就算是作秀和点到即止的礼貌,也不是所有人能够想到的修为。
很多人拿这次现场和北京奥运会比,说到华丽、壮观、奢侈,我想除非是中国再次举办,否则其他欧美国家永远不会浪费那么多人力物力去做那样的没有回报的盛典。但说到创意、人文、文化,北京奥运会还真不如伦敦,虽然现场的演员节奏很乱,可以说是群魔乱舞。虽然这次奥运开幕式的构思同悉尼奥运会的思路如此相似。虽然这个开幕式没有主题曲,虽然这个开幕式不若雅典奥运会开幕式那般轻灵飘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