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记:近一段时间来,买的书绝大部分都是关于吃的,或者关于玩的,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充满旧记忆的印记。比如汪涵的《有味儿》,张新民的《潮菜天下》,巫昂的《厨房中术》,梁实秋的《雅舍谈吃》,以及还在途中的《唐鲁孙文集》,莫不是与吃有关系的。至于那些关于玩的,诸如《长物志》、《明式家具研究》等书所谈之物,也都是现如今不普及的东西了。大概我这个人是与旧记忆脱不开关系的,加之喜欢吃,偶尔自己捣弄点糊弄肚子,所以对这类书籍最感兴趣。更重要的是,这些书可以当故事书一样来看,用不着太费脑筋,我是越来越懒了,太过需要脑力的书现在很难认真看下去。 最近看了张新民先生的《潮菜天下》,实在很有意思,里面关于潮菜的各种掌故、俗语、讲究,让我这样一个热爱潮汕文化的人读来欲罢不能,恨不得每样都尝个遍。就连对做饭不甚感兴趣的老婆也习惯在睡前抱着这本书细细研究。于是心血来潮,不如把我吃过的、喜欢吃的潮汕食物也来侃一侃,本人绝非专业“美食家”,吃过的东西也不多,所以取名乱弹。况且我认为,所谓美食家者,不过是游手好闲近乎厚颜无耻的吃货,试想一下,一个人除了吃其他事皆不干,还厚着脸皮指手画脚,“这个好吃,那个不好吃”,仅凭一张嘴就令人争相吹捧,在我看来这简直是人人唾而弃之。但我的梦想也就是能做一个啥事不干的吃货,因此与其说是愤慨,不如说是吃不到葡萄的酸意。 总之,乱弹者,无不谈无不可谈,反正肆意为之,算不得真。一、芥蓝 据我所知,潮汕人中极少有不喜欢吃芥蓝者。盖因芥蓝脆而鲜甜,略带苦味,食之上瘾。芥蓝是十字花科甘蓝类植物,在潮汕是最常见的蔬菜之一,其中又以揭西棉湖产的红脚芥蓝最为闻名。我在澄海没吃到过红脚芥蓝,到时有一种香菇种的芥蓝味道不赖。所谓香菇种,是指其叶柄会长出一根变态叶,成灵芝状或香菇状,所以当地人称为香菇种。这种芥蓝得在其长到二十公分左右采收,鲜嫩爽脆,甜而无渣。及至稍大,即老而有渣了。 最普通的芥蓝,是没有其他值得炫耀的特征的,但这并不代表它不好吃。当地人喜欢吃长到二三十公分的芥蓝,带花,骨干大概有成人小指那么粗,一棵棵碧绿动人,人称“芥蓝筷”,实在再形象不过。芥蓝还没出的时候,市场上偶尔能看到芥兰苗,是农民因为播种密度太大而拔除下来的,为的是腾出空间给其他的小苗生长。这类芥兰苗味道独特,苦中带甘,并非所有人喜欢吃,也不易吃到。再有就是大棵的芥蓝了,最大的主干直径有3-4厘米,一般是去皮后斜切成片,用猪油炒。此种芥蓝选的时候要看切面,那些纤维满布的就千万不要买了,老。还有一种做法,是用来煲汤,谓之芥蓝头炖猪大骨,味道类似“大头菜”但没大头菜那么甜。我曾经在广州吃过两次冰镇鳝鱼,一个大漆盘里面是一整块冰,周围摆着一圈的白灼鳝鱼,中间则是白灼过的芥蓝片,就是上面所说的大芥蓝。碧绿的芥蓝片沾点酱油芥末,爽脆的口感在酱油的鲜甜和芥末的直冲的引领下,简直就是夏日里一次妙不可言的体验。 潮菜中炒芥蓝虽然普通,但也是很有技巧。潮菜有一名言:“猛火厚朥香鱼露”,意思是炒菜的时候火要猛,油要足,再用上好的鱼露做调味,炒出来的菜才好吃。芥蓝的炒法就是一个典型。火一定要够猛,炒出来才够脆,要不等菜都出水了,软趴趴的,就丧失芥蓝最应有的优点了;油要足,最好用猪油才够香,油太少的话炒出来的芥蓝偏苦涩,放菜入锅之前还要先用蒜蓉或蒜瓣爆香,出锅时洒点鱼露,那就是色香味俱全了。所以说,传统的美食有时跟现在讲究的健康饮食往往是冲突的,现在都认为猪油不健康,得用植物油,鱼露也不好,得用盐。对于老饕来说,太过讲究,有时就味同嚼蜡了。 炒芥蓝,比较讲究的做法是要加入替补鱼的。替补鱼即是比目鱼,潮汕沿海一般不直接吃,而是切开成薄片后晒干,在炒菜,包饺子,做肉丸时加点进去,起到提鲜的作用。某次一领导神秘兮兮地跟我说,老城区某家饺子店之所以好吃,是因为其馅儿中加入了替补鱼,所以才如此鲜甜。替补干先于芥蓝下锅,过油之后再放芥蓝,吃起来很有嚼劲,又十分香甜。比较市井的做法,是加入朥粕。朥粕者,肥猪肉炸油之后的油渣也。有些人很喜欢朥粕的香味,因此有朥粕炒菜,朥粕粥等吃法。还有一种做法,芥蓝牛肉,两者亦可谓绝配,牛肉和芥蓝要分开炒,牛肉火候很难把握,太生了血淋淋的看着恶心,太老了又硬又韧,嚼都嚼不动。说到芥蓝牛肉,潮汕特色炒河粉中就很喜欢放切碎的芥蓝,无论是炒牛河还是海鲜炒,已形成固定搭配。至于我个人,比较喜欢用猪腩肉,肥瘦相间的猪腩肉用小火慢煎,把油逼出七八分直至金黄,然后放蒜瓣爆香,再放入先泡好、切成细丝的香菇丝,过油后菜入锅同炒。既有肉又有菜,再来一碗米饭,对我等食肉动物来说,足矣。
posted on 2011-08-20 21:30
哭泣的骆驼 阅读(279)
评论(4) 编辑 收藏 所属分类:
駱駝廚房